通州普渡寺

通州普渡寺

北京通州普渡寺,坐落於北京市東郊武術之鄉 ----- 通州區張家灣鎮陸辛莊。寺院歷史悠久,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前後三進,歷經興衰,寺內香火依然興旺。僧有悟性,佛有靈光。對於寺院的起源現已不得而知了,可能只有山門的那棵老樹成了歷史的唯一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州普渡寺
  • 坐落於:北京市
  • 位置:通州區張家灣鎮陸辛莊
  • 格式:前後三進
陸辛莊三士廟來歷,陸辛莊三士廟爭議,陸辛莊三士廟結構,陸辛莊三士廟修繕,

陸辛莊三士廟來歷

陸辛莊位於張家灣鎮域中西部,乃明初期遷徒民所建村落,始稱陸家新莊,漸簡稱之。村中有一片大水水塘,是遼代延芳淀遺蹟。立村後即於水塘西岸外建築一座道教廟宇三士廟,初為南向二進院落,清道光十七年(1837)與光緒二十三年(1897)曾予重修,民國二十三年(1924)增建玉皇閣。1985年9月,公布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是村村委會為有效保護與合理使用此一文物,號召村中數位企業家投資且由區文化委員會贊助,對該廟進行一次重修。
通州普渡寺

陸辛莊三士廟爭議

此廟名為“三士”,並非因供祀佛教觀音、普賢、文殊三位菩薩而名。廟為道教廟宇,至今尚在村中流傳道教音樂,每有四鄉喪葬者,猶請此村善道教音樂者前去送亡靈樂奏。研究廟名,應從道教思考。道教宗黃(帝)老(子)之學,崇大道之理,揚大道之義,尊黃帝為始祖,以老子為道祖。老子《道德經》為道教廣傳,不管世間上士、中士、下士,皆可到此廟聞道且祈禱太上老君保佑,故名三士廟。
但據文字記載,本寺曾於道光十五年得以重修。後來的一段時期,這裡的百姓將其稱之為“三士廟”-----因以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而得名。
二零零八年上怡下僧法師住錫通州,因是觀音道場,慈航普渡,故取名普渡寺。

陸辛莊三士廟結構

是廟三進院,主體建築依次為:山門一間,側門各一間,前殿三間,供奉關帝;正殿三間,祭祀觀音菩薩(俗稱娘娘);後殿三間兩層為玉皇閣,主祀玉皇大帝。三重殿各有東西垛殿,關帝殿與玉皇閣各有東西配殿。此廟建築有一特色,別於其他各處廟宇,即三重主殿正脊除兩端外皆由筒瓦砌成,看似龍鱗,打破我國古代傳統建築房脊結構式樣,又不失傳統規矩與風格。此外,廟內正殿後原有兩株古青楊樹,胸徑1米餘,高20餘米,主幹筆挺,樹冠居大,葉大碧綠,有風襲來,嘩嘩飄響,數里之外即可望見,乃本廟標誌,聞名遐邇,可惜“文革”間慘遭砍伐!廟宇內栽植松、柏、槐、銀杏等樹種習見不鮮,惟植青楊者罕有,此又是該廟特色處。

陸辛莊三士廟修繕

到二零零二年,一些善眾自發籌資對寺院進行了整體恢復和重建。先後復建了大雄寶殿、圓通殿、伽藍殿、地藏殿、天王殿、藏經樓、禪堂等。於二零零四年完工。
廟中正殿東次間前廊近山牆處,立有一通記碑,方首方座,記載光緒二十三年重修娘娘殿事宜,記述極為簡單,未將當年本村武功高深者禹大道、二道兄弟二人以單手切斷碼摞一起之八塊條磚而賭勝磚窯窯主,迫使窯主不得不放棄修廟賣磚賺利之初意,而白白送磚修成此殿一事載入銘文。同時此碑非按傳統碑制書刻,在碑首額處只橫刻“傳代”二楷字作碑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