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四川省達州市下轄區)

通川(四川省達州市下轄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通川區是中國四川省達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總面積45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38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川區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四川省達州市
  • 電話區號:0818
  • 車牌代碼:川S
  • 行政代碼:511702
通川區,行政區劃,自然地理,

通川區

通川區是中國四川省達州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總面積451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38萬人。

行政區劃

通川區轄3個街道:東城、西城、朝陽,7個鎮:西外、北外、羅江、蒲家、復興、雙龍、魏興,3個鄉:新村、盤石、東嶽。
達州市通川區位於四川東北部,是達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為州、府所在地。1976年由達縣析出設立達縣市,1993年更名為達川市,1999年更名為通川區。全區轄10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旅遊風景區管委會,幅員面積445平方公里,總人口40.83萬人。
通川區人傑地靈,歷史上有元稹、唐甄、李長祥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戰鬥過,孕育了張愛萍、魏傳統等共和國著名將軍,有“將軍故鄉”之美稱。西聖翠竹、龍爪擎天等“通川八景”輝映達城,蓮花湖、明月江風光旖旎,王家山、徐家壩、朱家溝等的星級農家樂密布其中,成為達城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通川區地理環境優越,以州河為幹流的三條河流流經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 1211.4毫米,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盛產糧食、蔬菜、瓜果、畜禽以及油桐、柑桔等經濟作物。該區擁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資源達20餘種,其中尤以煤、天然氣儲量較大,水能資源蘊藏量達9.6萬千瓦,可開發量達83%以上。通川區素有“川東北門戶”之稱,交通發達,是川東北交通樞紐和川、渝、鄂、陝物資集散地。境內有襄(樊)渝(重慶)鐵路、達(州)成(都)鐵路、達(州)萬(州)鐵路和達(州)渝(重慶)高速公路,以國道210線為主體的國、省、縣級公路網路四通八達;河市機場可直飛北京、廣州、成都等地;郵電通訊日臻完善,現代通訊覆蓋全區城鄉;多家星級賓館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環境舒適。通川區投資環境優良,區委、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外來投資的優惠政策,先後有100多家外來投資企業在通川區安家落戶。近幾年來,通川區經濟社會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2008年上半年,全區實現GDP總量43.51億元,同比增長14.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53萬元,同比增長39.37%。被授予為“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先進示範區”、“全國科普工作示範區”、國家級“科技進步先進區”和四川省“丘陵地區先進縣(區)”。在全市的縣域經濟綜合考核中,通川區一直位居前列。

自然地理

達州市通川區(原達川市)位於川東北平行嶺谷北部與大巴山南麓與盆周山區交替帶,地理坐標為東徑107°20′37.5″—107°39′22.5″,北緯30°07′30″—31°27′30″;東及東北面與宣漢接壤,北面、南面與達縣為鄰。幅員面積4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6665公頃。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內最高海拔1068.6米,最低海拔265米。
通川區屬川東北平行嶺谷區北部,區內山嶺受構造控制,山勢呈北東—南西向。其地貌基本順應了地質構造的形態。
全區有低山28.3平方公里,深丘101.1平方公里,有淺丘寬谷271.6平方公里和少量河成階地四種地貌類型。
州河、明月江、雙龍河、魏家河是主要河道,它與眾多的小溪構成了樹枝狀的州河水系,排泄多餘水量。境內有大小河流30餘條,總集雨面積13291平方公里,其中50-100平方公里的有1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條。
通川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空氣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同步,雨熱同期,年均氣溫17.3度。平均日照1472.7小時,穩定在10度以上的有259.6天,無霜期長達300天。
年均降雨量1185.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565.1毫米,最小年降雨量867.5毫米,多年平均陸地蒸發量696毫米。降雨集中在4-10月,約占全年降雨的80%。
通川區位於四川省東部,是達州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商貿、金融的中心和交通樞紐。同時地處襄渝鐵路、成達鐵路、達萬鐵路和國道210線、318線“三路兩線”交匯而成的“井”字交通骨架的中心,達渝高速公路、省道廣開公路、通宣公路、萬鄰公路、縣道魏復公路、西河公路、達七公路、塔蓮公路、大盤路、朝陽路在境內縱貫南北、橫穿東西,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路,交通十分便利。並充分利用了川陝鄂渝“金三角”的地理優勢,實現了“國道省道升高檔、縣級公路標美化、鄉村公路上等級、四級公路網路化”的目標和“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內河運輸生機盎然、兩路兩航交通相輝映、陸水空運競相發展”的交通格局。
公路建設:公路是通川區綜合交通運輸的主體,公路網密度為2.85公里/平方公里。通過三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以國道210線、省道萬鄰路、廣開路、通宣路為幹線和以魏復路、西木路、達七路、雙新路、龍犀公路、東蓮公路等縣、鄉道為輔助線的公路網路,通達周圍各縣和本區各鄉鎮。全區國、省、縣、鄉公路總里程為1284.883公里,其中:國道14.277公里、省道49.661公里、縣道66.645公里、鄉道374公里、村道780.3公里。在“九五”期間,我區更加重視交通發展,全力構築經濟社會發展騰飛的跑道。1997年,魏復公路、塔環公路、宣羅公路、達開公路盤石段和朝陽公路改建工程相繼竣工。1998年,廣開公路火車2路至貨場段改建工程和通川橋重建工程相繼竣工。1996年12月,國家重點道路工程達渝高速公路重點控制工程開工,次年5月路基工程全線開工。2004年6月達渝高速公路羅江至重慶段220公里全線竣工通車。2000年以來,我區狠抓機遇,努力改造境內通鄉公路,提高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交通面貌日新月異。2003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雙新公路13公里;2005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達七公路7公里;2006年7月1日,連線省道達開路和縣道達七路的明月江二橋正式竣工通車,標誌著通川區在全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並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交通運輸:改革開放以來,通川區的交通運輸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相結合的立體交通網路,為通川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處通川區西外的達州火車站(客、貨站)是襄渝線、達成線、達萬線三條鐵路的交匯點。襄渝鐵路縱貫通川區南北,途經7個鄉鎮,並設有梁家壩、雙龍、蒲家3個貨站,是通川區溝通成都、重慶和陝西、湖北等省市經濟的紐帶。達成鐵路、達萬鐵路的建成通車,又形成了橫穿通川區的東西幹線,與襄渝鐵路在通川區共同組成了十字架鐵路運輸網路,使達州火車站成為四川省的第二大鐵路樞紐。達州火車站擴建工程竣工營運,標誌著達州鐵路運輸的整體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距通川區市中心僅15里的河市機場始建於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時置軍用。1959年首次擴建後改為民用,1984年停航;1992年按預留2級設計再次擴建,竣工後達到3E級標準,於1994年復航;為適應現代化需求,近幾年再次進行擴建,2006年再次復航,是川東北地區唯一的民用航空機場,開行了達州至成都、廣州航線,大大縮短了通川區與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國外的空間距離,為通川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改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擴大對外交流,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空中走廊”。
通川區的水運以洲河為主幹線,與明月江乾支交流,再加蓮花湖庫區,截止2005年底總計通航里程80公里,渡口碼頭27處,擁有渡船39隻、貨船(含吸沙船、採石船)39隻、鄉客船41隻、遊樂船122隻、快艇10隻、車渡船2艘。港口碼頭裝卸以船舶自卸和人力裝卸為主,港口碼頭基礎設施亟待改善。今後7年通川區將加大對航道、港口、碼頭、岸線的管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確保水運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上世紀中葉,通川區的水運曾一度繁榮興旺,後隨著鐵路、公路運輸的發展而逐漸衰落。洲河從北到南,又由東而西流經通川區全境,並繞城而過,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2002年5月,金盤子航電樞紐建成關閘蓄水,通川區的水運事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公路運輸在通川區綜合運輸中占主導地位,已形成了以達渝高速公路、國、省道為幹線和縣鄉道為支線,輻射周圍各縣和轄區各鄉鎮的公路運輸網路。通川區公路運輸的特點是以短途運輸為主,經營業主多、小、散,運輸方式基本處於自主經營狀態,公、鐵聯運業務有所開展,但尚未形成統一體,有待改進和完善。客、貨運輸在農村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大力發展。截止2005年末,全區擁有運輸車輛1899輛,其中客車699輛、貨車1200輛;汽車站(點)4個,其中一級站1個、農村客運站(點)2個;開行客運線路58條,其中農村客運線5條;2005年全區共完成貨運量1834萬噸、貨物周轉量62358萬噸公里,客運量3166萬人、客運周轉量59284萬人公里。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把達州建成川東交通樞紐和秦巴物資集散中心的戰略目標,通川區將大力發展公路運輸,著力培育扶持客貨專業運輸企業,加快現代化物流業、高速公路客貨運輸、貨櫃運輸和公、鐵路聯運的發展,並初步形成規模;重點培育發展農村客貨運輸,到2010年,70%的行政村通客車,100%的行政村通貨車;同時加快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擬爭今年底新建羅江、新村農村客運站(點)2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