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透明畫法
- 已知:架上繪畫最古老的繪畫技法
- 最早可追溯:到15世紀。
- 分類:(1)透明色重顯
畫法分類,透明色重顯,薄底透明罩色,厚底透明罩色,古典方法,素描初稿,純灰畫法,著色,薄塗,
畫法分類
透明色重顯
一般在背景及主體物的暗部用不調粉或少調粉的油彩進行多層罩色,透露布紋及底色。
薄底透明罩色
在中間調子的灰棕色底上用深棕色或銀灰色畫出較嚴格的素色油畫,待乾後罩上透明色,透明色避免過多調入白色,以免影響透明度。為此,底畫的素色油畫需要預先提高明度,為多層罩色留下餘地。
厚底透明罩色
指在底畫厚塗平滑的表面及底畫厚塗凹凸的表面上罩透明色。厚塗平滑的表面指先用厚色待未乾時掃平,乾後罩透明色。此法多用於古典風油畫。例如肌膚受光部分多用厚塗顏料,使其與背景等暗色部分的厚薄拉開距離。厚塗顏料未乾時用毛筆輕輕掃勻筆觸進行平滑處理,乾透後再罩透明色,能達到既厚實又透明晶瑩的效果。
“光學灰”是透明畫法表現出來的一種視覺效果。古代藝術家在坦培拉或油性色底上用樹脂光油進行釉染後,塗以透明或半透明覆蓋層,使各色層通過重疊顯露出來,即產生色彩奇異的透明灰色——“光學灰”。這種透明灰色和調配出來的灰色相比,視覺效果不大相同。它是直接畫法無法達到的。魯本斯當時就以創造光學灰著稱,他曾對他的學生說:“至少暗部最後一層色應是透明的。”如圖29是魯本斯的油畫局部。
古典方法
素描初稿
純灰畫法
一般用白色與黑色調和的灰色作畫,也可用赭石或褐色與白色調和。基本要求是反差強烈的明暗層次,儘可能用亮色調錶現,因為其後每一遍上色都會使畫面變暗一點。根據“肥蓋瘦”原則,這一階段儘可能少用油,古代畫家多用鉛白,因為鉛白在油畫顏料中最“瘦”,而黑油畫色含油多,因而要少用。在表現明暗層次反差強烈的肖像時,並不意味著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礎上,最深的調子處於中間灰色即可。在畫灰色畫時,應常備一支扇形筆或油畫滾子,不斷用它把顏料抹平,一般只在確實需要的地方才畫稍厚的筆觸。灰色畫完成之後,至少要讓它乾兩天以上再塗上一層潤色光油,這利於隨後的色層上光。
著色
開始時色層要概括,大面積塗上單純的經過稀釋的上光色是著色過程的第一步。待一層上光色乾後才能覆蓋下一層色,間隔約為一至兩天。當然可以採用濕蓋濕的畫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採用透明畫法的藝術家同時畫幾幅畫。
薄塗
在透明畫法中,上光著色與薄塗覆蓋可以交替進行。有時兩三遍即可,也可能三、四十遍不止。作品完成後需乾燥幾個月,然後塗一遍上光油。
有人說:有多少採用透明畫法的藝術家就會有多少種技法,可見透明畫法並不局限於上述方法。畫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探索屬於自己的技法風格。下面再介紹一種古典透明畫法:
首先用木炭起稿,然後用長鋒勾線筆蘸乳膠調和的黑顏料或墨汁準確地勾出輪廓,再用大刷筆蘸“三合一”油(達瑪上光油∶亞麻仁油∶松節油=1∶1∶3)調出赭色調的稀薄色,以鬆散的筆意塗滿畫面,再用抹布輕擦吸去多餘的油。第二步:用大筆蘸乳液(甲基纖維素乳液或乾酪素乳液,詳見“坦培拉乳劑的製作”),調鈦白粉畫出物體受光部分,趁白色未乾時用筆輕掃,向暗部過渡,製造飛白效果顯出中間色調,此時畫面的明暗對比應概括、強烈。第三步:白色乾後接著用“三合一”油調色粉釉染,即所謂的“上光術”。如果沒有色粉可將油畫顏料用高麗紙吸去油份再用。第二步的提白與第三步的釉染反覆進行,直到造型與色彩完美結合為止。
由於此技法使用乳膠調白,所以乾燥迅速,釉染後能在短時間內結膜,故可連續作業。應當注意:最初釉染不能用油過多。另外,畫布底子要有吸油性,初畫乾澀,漸呈光澤。
古典透明畫法需要一個熟悉材料的過程,作畫者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