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首聯描寫渡河前行的迅速;中間兩聯描繪行軍壯景,詩人把武器和景物相伴而寫,突出夜行軍之急,武器之精良;尾聯以荊軻作比,反映了詩人強烈的建功立業思想。這是一首雄壯的赴邊詩,全詩的色彩與音樂俱美,大大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駱賓王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局甩敬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鄭少府:事跡不詳。少府:唐代對縣尉的通稱。
  2. 遼:州名。隋置,唐初移治遼山(今山西左權)。
  3. 榆(yú)塞:邊防要塞。秦統一六國之後,蒙恬率兵三十萬擊退匈奴的侵犯,收復了河套失地,“以河為界,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置烽燧,然後敢牧馬。”此後“榆塞”就成了邊防要塞的代稱。
  4. 桑乾(qián):即桑乾水,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據傳每年桑椹成熟時河水乾涸,故名。
  5. 銀鏑(dí):銀色的箭鏃。
  6. 桃花:一說指花名;一說指白毛紅點的馬。
  7. 玉鞍(ān):對馬鞍的美稱。
  8. 連星:列星。
  9.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不學燕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荊軻,徒作悲歌而不能成事。燕丹客:指荊軻。據《史記》載:荊軻是戰國末年衛國人,遊歷燕國,稱荊卿。《燕丹子》:“荊軻入秦,不擇日而發。太子與知謀者,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白話譯文

邊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戰爭,豪傑將士夜渡桑乾遠赴國難。
柳葉被雪亮的箭鏃撥開,桃花對映著鑲玉的馬鞍。
天空圓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恥擔精格片星斗映在劍的項端。
不要學歸戒那過河行刺的荊軻,空唱一曲《易水寒》。

創作背景

東北遼陽一帶是唐朝的東北邊陲,唐高宗時期時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犯,朝廷多次派兵戍守。這位鄭少府即將遠贈酷定赴遼陽邊塞,詩人作為好友來為他送行,寫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言這邊報警的烽火剛一燃起,那邊禦敵的軍隊就已到來,表現了“俠客”高昂的愛國熱情與犧牲精神。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類的詩句相比起來,更顯陡率、有力。詩歌的主人公是“俠客”,唯有這樣的詩句才能自然、準確地表現出“俠客”的性格,俠客既不同於書生,又迥異於一般的軍勸駝朵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厲風行。“榆塞”不僅是實際的地點,而且還暗示了戰爭的正義性。詩中點出“榆塞”,是想表明“俠客”是為了戍衛邊疆而出征。
緊接首聯,詩人在頷聯中就以生動的筆觸,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俠客”非凡的武藝。“柳葉開銀鏑”,這裡借用戰國時養由基百步穿楊的典故,形容“俠客”箭無虛發,技藝過人。“桃花照玉鞍”,一個“照”字,將奔騰馳躍的駿馬寫得活靈活現。因為只有馬飛馳時,鞍韉上的金玉飾物才會閃閃發光。這裡用的是烘雲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寫人,借寫馬從側面襯托出“俠客”英姿颯爽、光彩奪人的形象。
頸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於拼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致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這裡關於兩軍如何對陣未著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鄭少府遠渡桑乾,詩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之歌。“不學”“徒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鄭少府赴滲設敬騙遼從戎,是為了衛國守疆,不同於荊軻的報私仇;二是說此行抱有堅定信念,不作風蕭水寒“一去不還”的悲歌。
這首詩送人從軍,寫得豪俠壯美。全詩寫實的同時,把優美與雄壯兩種風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諧地統一融合在一個畫面中,體現了唐人樂觀開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戰爭觀念。該詩不但格調高亢,音韻優美,詞藻華艷,而且構思新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陸時雍《唐詩鏡》卷二:三四語色明媚,卻與五陵裘馬相宜。上句更自入手輕快。
當代文藝理論家馬茂元《晚照樓論文集》: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作者簡介

駱賓王(640一684年),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唐四傑”之一。七歲能詩,譽為神童。初為道王府屬,轉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後從軍蜀中,歷任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升任侍御史。不久下獄歡潤櫻,遇赦得釋。後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的活動,為藝文令。敬業軍中書檄,皆出其手。兵敗後,下落不明,一說被殺,一說出家為僧。
頸聯進一步表現“俠客”勇於拼搏的大無畏精神,“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本來是指弓拉得滿以致影如十五的圓月,劍出鞘光若閃閃的群星。但詩人有意不直說,反而寫成“滿月”是臨摹弓的影,“連星”是飛入了劍之端。奇思異喻,生動傳神。這裡關於兩軍如何對陣未著一字,而敵人的望風披靡由此可見一斑。
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鄭少府遠渡桑乾,詩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之歌。“不學”“徒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鄭少府赴遼從戎,是為了衛國守疆,不同於荊軻的報私仇;二是說此行抱有堅定信念,不作風蕭水寒“一去不還”的悲歌。
這首詩送人從軍,寫得豪俠壯美。全詩寫實的同時,把優美與雄壯兩種風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諧地統一融合在一個畫面中,體現了唐人樂觀開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戰爭觀念。該詩不但格調高亢,音韻優美,詞藻華艷,而且構思新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名家點評

明代文學家陸時雍《唐詩鏡》卷二:三四語色明媚,卻與五陵裘馬相宜。上句更自入手輕快。
當代文藝理論家馬茂元《晚照樓論文集》:格高韻美,詞華朗耀,居然是李白《塞下曲》一類律詩的先聲。

作者簡介

駱賓王(640一684年),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初唐四傑”之一。七歲能詩,譽為神童。初為道王府屬,轉奉禮郎、東台詳正學士。後從軍蜀中,歷任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年)升任侍御史。不久下獄,遇赦得釋。後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的活動,為藝文令。敬業軍中書檄,皆出其手。兵敗後,下落不明,一說被殺,一說出家為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