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
且維輕舸更遲遲,別酒重傾惜解攜。
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
君馳檜楫情何極,我憑闌乾日向西。
咫尺煙江幾多地,不須懷抱重淒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輕舸(gě):快船,小船。
⑶解攜:分手,離別。
⑷亂山:群山。
⑸檜(guì)楫:用檜樹之木製作的船楫。檜木芳香,以示美好。
⑹闌乾:即欄桿。
⑺咫(zhǐ)尺:形容距離極近。周制以八吋為咫。
⑻淒淒:哭泣悲哀的樣子。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送別的酒符辨船喝了一遍又一遍棕籃棗槳,還沒有把人送走,那就再喝一遍吧,兄弟情深,不忍分別。
從益乘坐的船隨波浪蕩漾,那反射出來的波光就像無限的離愁別緒。
極目遠望,船已經被亂山遮住了,只能看到那高高低低的峰巒,直到太陽落山。
好在弟弟去的宣城離金陵並不遠,兄弟二人很快便能重逢,所以心裡不必滿懷悲傷。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送別鄧王李從鎰出鎮宣城時所作。李從鎰在同父之兄弟中排行第二十六,因而題目中的“二十”當為“二十六”之誤。李煜在送別從鎰出鎮宣州時曾作《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御筵送鄧王》《送鄧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二詩一文,表達兄弟之情。馬令《南唐書》里指出《送鄧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乃此詩的序。據《全唐詩》註:“後主為詩序以送之,其略云:秋山滴翠,暮壑澄空。愛公此行,暢乎遐覽。”
李從鎰出鎮宣城的時間,馬令《南唐書》卷七說是“開寶初出鎮宣州”,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〇引《李後主文集》說:“(開寶)三年秋,送鄧王牧宣城。”據此可知這首詩作於李煜即位的第九年(970年)。宣城是南唐都城金陵的南方門戶,東拒吳越,南進閩地,西望湖南,是軍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防守要地。李白《蜀道難》言劍閣之重要曰:“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宣城之於金陵,意義不亞遙促定熱多愚於劍閣之於成都,南唐建國以來,先後鎮守者,不是勛舊老臣,就是王室親屬。李煜派弟弟從鎰去鎮守宣城,正是循舊例而委以重任。不過,從鎰出守宣城,恐怕也與當時形勢有關。此時的宋太祖趙匡胤,既滅了西蜀,又攻占了湖南,南漢劉鋹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正在調兵遣將,部署進擊的戰事。據史書記載,趙匡胤在進軍南漢之前,先令淋希達李煜寫信給劉鋹勸降。不想劉鋹得信之後,不僅不聽勸,還回信辱罵李煜,於是李煜將自己的勸降信與劉鋹的回信一併上交,促使趙匡胤下決心出兵。事情就發生在這一年的八月,九月即有宋軍的南下。從當時形勢看,南唐雖然已經附從宋朝,俯首稱臣,但並不甘心破亡,對於宋軍的南下不能不有所警惕。李從鎰在此時由京城出鎮宣城,與南漢劉鋹的結怨,與宋軍進伐南主蒸廈漢的戰事,大約不無關係。
李煜素來重視兄弟之情,對弟鍵殃充弟從鎰又多一份喜愛,因為從鎰“警敏有文”,能作詩文,與擅長文藝的他有共同的愛好。當從鎰在形勢不無嚴峻之際出鎮宣城要地,李煜親率大臣為他在綺霞閣舉辦送行的宴會,既表示此行之意義重大,也表達了兄長對小弟弟的關切。但是,南唐在當時的處境,這一層防守的意思是不可言說的。參與這次送行的徐鉉、湯悅諸人都有賦詩,除徐鉉詩外,其他人的詩作已不能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寫依依不捨之情和李煜對小弟弟的寬慰,而在寬慰之中,自然包含了委以重任的心意。首聯以“且維”二字領起,說姑且把將行之舟系住吧,有一層祈請的意味在其中。而“別酒重傾”則見出送別的酒一遍又一遍地喝過,而人還是沒有登舟,舟還是沒有啟行,就將這層祈請的意思化為了惜別的深情,再加上“更遲遲”的烘托,“惜解攜”的說明,詩的開篇就營造出了濃濃的送彆氣氛。次聯轉而寫景,而景中含情。行舟而去的水流,波浪起伏,粼光閃爍,有如人內心波動的離別情感;兩岸遠山重重,林木秋色,深淺斑駁,漸漸遠去,漸漸模糊,牽動著人送別的心緒。第三聯就二人作分寫,以見手足情深。弟弟將乘舟而去,去得越遠,對京城的思念就越深;自己倚著欄桿向西眺望,目送輕舟駛向日落之地,消失在一片黃昏的水面之上,卻無法帶去自己的思念之情。二人一行一留,相互牽掛,離情似水,漸遠漸生。第四聯則將離別的傷感挽回,作寬慰之語。畢竟離開的是小弟弟,畢竟小弟弟此去所承擔的是國家重任,出行之際,如果感情過於哀傷,既不利於弟弟的身心,也不利於職守的履行。因而說金陵與宣城雖然是兩地,但有長江的貫連,往來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那就不必淒悽惶惶如同永別。
詩中次聯寫景抒情,場面闊大而景物鮮明,寫得生動形象而又深情脈脈。上句中的“浩浪”“蕩漾”寫水天寬闊,江流不息,送者想像行人將要乘輕舟沿江流而遠去,佇立遙望,直至目光所不能及。本來這陽光下的滿江波濤是映在送別者的眼中,卻因為波光的閃動而用了一個“侵”字,仿佛這流水與波光直入人的懷抱,激起了離別憂傷,而憂傷就與這江水匯合一起,長流不息,與這波光一樣,起伏蕩漾。下句寫山是“亂”,寫秋色是“高低”,都已見出人的情緒,而特別用了一個“凝”字來刻畫,就寫出了離別情感的沉重。人的感情本是抽象之物,藉助於景物來寫,就有化抽象為具象的功能。這二句,一動一靜,相互映照,以流水波光和亂山高低寫離別的憂傷,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感情的形態,還寫出了情緒的質感,可觸摸,可掂量,故而動人。
名家點評
《邯鋼報》原副編審遲雙明:詩中“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兩句,表達含蓄,不滿浩浪和亂山擋住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弟弟遠去的船隻,因而覺得波光山色都是愁。“我憑闌乾日向西”,直白地寫出目送弟弟離去的時間之長,可以看出對弟弟的無限疼愛之情。結句“咫尺煙江幾多地,不須懷抱重淒淒”既有惜別之意,還有寬慰之語,包含的感情眾多。(《李煜詞全鑒》)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國破降宋。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
李煜素來重視兄弟之情,對弟弟從鎰又多一份喜愛,因為從鎰“警敏有文”,能作詩文,與擅長文藝的他有共同的愛好。當從鎰在形勢不無嚴峻之際出鎮宣城要地,李煜親率大臣為他在綺霞閣舉辦送行的宴會,既表示此行之意義重大,也表達了兄長對小弟弟的關切。但是,南唐在當時的處境,這一層防守的意思是不可言說的。參與這次送行的徐鉉、湯悅諸人都有賦詩,除徐鉉詩外,其他人的詩作已不能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寫依依不捨之情和李煜對小弟弟的寬慰,而在寬慰之中,自然包含了委以重任的心意。首聯以“且維”二字領起,說姑且把將行之舟系住吧,有一層祈請的意味在其中。而“別酒重傾”則見出送別的酒一遍又一遍地喝過,而人還是沒有登舟,舟還是沒有啟行,就將這層祈請的意思化為了惜別的深情,再加上“更遲遲”的烘托,“惜解攜”的說明,詩的開篇就營造出了濃濃的送彆氣氛。次聯轉而寫景,而景中含情。行舟而去的水流,波浪起伏,粼光閃爍,有如人內心波動的離別情感;兩岸遠山重重,林木秋色,深淺斑駁,漸漸遠去,漸漸模糊,牽動著人送別的心緒。第三聯就二人作分寫,以見手足情深。弟弟將乘舟而去,去得越遠,對京城的思念就越深;自己倚著欄桿向西眺望,目送輕舟駛向日落之地,消失在一片黃昏的水面之上,卻無法帶去自己的思念之情。二人一行一留,相互牽掛,離情似水,漸遠漸生。第四聯則將離別的傷感挽回,作寬慰之語。畢竟離開的是小弟弟,畢竟小弟弟此去所承擔的是國家重任,出行之際,如果感情過於哀傷,既不利於弟弟的身心,也不利於職守的履行。因而說金陵與宣城雖然是兩地,但有長江的貫連,往來方便,仿佛只是咫尺之隔,那就不必淒悽惶惶如同永別。
詩中次聯寫景抒情,場面闊大而景物鮮明,寫得生動形象而又深情脈脈。上句中的“浩浪”“蕩漾”寫水天寬闊,江流不息,送者想像行人將要乘輕舟沿江流而遠去,佇立遙望,直至目光所不能及。本來這陽光下的滿江波濤是映在送別者的眼中,卻因為波光的閃動而用了一個“侵”字,仿佛這流水與波光直入人的懷抱,激起了離別憂傷,而憂傷就與這江水匯合一起,長流不息,與這波光一樣,起伏蕩漾。下句寫山是“亂”,寫秋色是“高低”,都已見出人的情緒,而特別用了一個“凝”字來刻畫,就寫出了離別情感的沉重。人的感情本是抽象之物,藉助於景物來寫,就有化抽象為具象的功能。這二句,一動一靜,相互映照,以流水波光和亂山高低寫離別的憂傷,不僅生動地表現出感情的形態,還寫出了情緒的質感,可觸摸,可掂量,故而動人。
名家點評
《邯鋼報》原副編審遲雙明:詩中“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兩句,表達含蓄,不滿浩浪和亂山擋住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弟弟遠去的船隻,因而覺得波光山色都是愁。“我憑闌乾日向西”,直白地寫出目送弟弟離去的時間之長,可以看出對弟弟的無限疼愛之情。結句“咫尺煙江幾多地,不須懷抱重淒淒”既有惜別之意,還有寬慰之語,包含的感情眾多。(《李煜詞全鑒》)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南唐末代君主。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國破降宋。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卓絕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現存詞可確定者三十八首,存詩十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