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馬克斯·比爾博姆《送行》)

送行(馬克斯·比爾博姆《送行》)

送行

拼音:sòng xíng

see sb. off∶送人啟程遠行到機場送行

2. give a send-off party∶餞行設宴為他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送行
  • 拼音:sòng xíng
  • 解釋:送人啟程遠行到機場送行
  • 出處:《新安吏
釋義,作者簡介,思考,正音記形,分析結構,課文分析,寫作特點,蘇教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內容和過程,布置作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歌曲簡介,歌詞,

釋義

1.
到遠行人啟程的地方,和他告別,看他離去。 唐杜甫新安吏》詩:“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湯鎮台 ﹞起程之日,闔城官員都來送行。”巴金《健藏先生》:“昨天日本小說家井上靖先生經過上海回東京,我到機場送行。”
2.
餞行。《水滸傳》第三二回:“ 宋江 堅決要行, 孔太公 安排筵席送行。”《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明天上了岸,大人們一齊要高升了,一杯送行酒是萬不可少的。”

作者簡介

馬克斯·比爾博姆(1872-1956),英國散文家,劇評家,漫畫家,曾僑居義大利二十年左右。有《馬克斯·比爾博姆文集》傳世。比爾博姆是個不折不扣的中產級。他是幼子,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且充滿慈愛的大家庭,沒有壓力迫使他隨父經商,也不必在貴族階級中力爭立足之地。事實上,他在作品中寫到上層階級時,總帶著專為人喜愛的老古董留的那一絲嘲諷。就英國淵源而言,比爾博姆甚至比不上迪斯累里,因為他父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才從德國靠波羅的海的地區移民而來。他的異族背景在形成個性方面無疑產生了影響,但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卻不見一絲痕跡。能夠感覺到,而且顯然更重要的倒是另一因素:麥克斯出生時他父親已經六十二歲。他父親朱利葉斯·比爾博姆體驗過二十年代的黎和三十年代的倫敦生活,他的其他幾個兒子比1872年出生的麥克斯年長許多,傳染給他一種本不該屬於他的與過去時代的親近感。他把這個時代親昵地稱作“維多利亞中代”。青年比爾博姆的花花公子作派,並不攀附在階級的梯子上,隨社會地位或上或下;他從容不迫,緩步走回過去的時代。他母親的客廳里懸著他外公的橢圓形畫像,身十八世紀的服裝,這一景觀曾令威爾·羅森斯坦不無感嘆:“祖父輩這么早就已發跡,真不多見。”
比爾博姆安靜地度過了他的幸福童年,在查特豪斯公學畢業後,進入默頓學院。在那裡,他開始專與某一類人接觸,那些他希望與之為伍的,與家庭文化氣氛門當戶對的人: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主要文學藝術家。其中的大部分人,他是以赫伯特·比爾博姆·特里的同父異母兄弟的身份結識的。特里早於麥克斯三年在1890年進入牛津,作為演員和劇場經理已經小有名氣,認識大多數值得認識的人。比如特里與王爾德的關係不錯,在1893年上演了後者的《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但是比爾博姆依靠自己的能耐,很快以獨特的個性而為眾人所熟識。他的才幹為他贏得了進入《黃皮書》第一系列的榮耀,而當時的他還只是個本科生,年僅二十二歲。
在比爾博姆九十年代的作品中,花花公子作派,攝政期風格和時尚崇拜三大主題總是地位顯赫。事實上,正是作為這三方面的預言家和傳播者,他才贏得了早期的聲譽。有一位來訪者意到了戀舊思潮的再現,比如王爾德對攝政期風格淡淡而長久的興趣,比爾茲利布賴頓樓閣裝飾布局的讚嘆,G.S.斯特里特關於攝政期倫敦的懷古散文,劇場上演的關於早期時尚公子生活的本(諸如克萊德·菲奇的《最後的花花公子們》,其中比爾博姆·特里飾演德奧賽),以及八年代和九十年代越來越多的關於攝政期的回憶錄和傳記等出版物。他在坐落於義大利海濱拉帕羅港的麥克斯爵士的住宅客廳里,向他詢問關於攝政期風格在十九世紀末回潮的現象。他答以禮貌的一聲冷笑。攝政期風格普遍回潮?“我覺得就我一個。” 自薩克雷以來,比爾博姆之後,還沒有人像這位嶄露頭角的散文家那樣,被這一少有人問津的文學體裁深深吸引,而對他來說,發現新主題是個大運氣。年輕老成的麥克斯在處理歷史素材方面得心應手,能讓人耳目一新。“通過表現歷史來表現自己的能,算不上善待歷史,”他在1895年接受阿達·萊弗森採訪時說,“但從希羅多德弗勞德到我本人,最好的史學家都未能免俗。”

思考

1.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寫這篇文章意在表達什麼?
2. 《送行》中作者抒發了什麼感情?

正音記形

①不(ān)諳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淒(chuàng)愴:淒涼,悲傷。
③(xiè)邂(hòu)逅:偶然遇見久別的親人、朋友。
④不可思議:不可想像,不可理解。
⑤溢於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表情上。
⑥尷尬:(神色、態度)不自然。
⑦懸想:憑空想像。
⑧餞行:設酒食送行。
⑨熙攘: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⑩邂逅:偶然遇見。
⑾發跡:指人變得有錢有勢。

分析結構

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送行活動中虛應故事的尷尬。
第二部分(第4段到結束),寫勒羅作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

課文分析

第1部分
1. 內容把握
提問:第一部分了什麼?
講解:第一部分(第1-3段),寫送行活動中虛應故事的尷尬。
提問:文章一開始就說“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了”。送行本是親友之間增強友情,溝通思想的好機會,為什麼作者會認為“最難”呢?
講解:作者舉例說明問題。但是在這裡“我們”犯了一個小錯誤:“朋友越親,路程越遠,分別越久,我們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憐”,作者得出結論--無能與場合隆重、感情深度成正比。第2段仍舊沒有說出“難”在何處,只是提到了送行過程中送行人所表現出的笨拙與無能,什麼是笨拙與無能,並沒有說出來。
提問:作者如何寫出送行的為難?
講解:第3段把在家中送客與車站送客作比較。在家門口送客,“親切、自然”,“臉上會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誠的憂傷,話語也很得體,雙方都沒有拘謹,不覺得尷尬”;可是雙方都不敢到此為止,一定要到車站再告別一次。在車站的告別大相逕庭,主客雙方之間像是有了“一道深淵”,話也不會說了,恨不得早早分手,結束這種尷尬。其實,送行的一方與被送的一方都預知會有這種後果,但是所有的人似乎都不敢破壞這種習慣。這種經歷許多人都有過,但是作者把這種場面寫得很“透”。為什麼在家中送客自然自如,而到車站送客會不自在呢?這是因為:在車站送行,不僅場合變了,真正分手告別的時間也不由自己掌握了。
提問: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講解:這一部分用了較多的筆墨,是為下文寫勒羅的真情送行作鋪墊。
第2部分
1. 內容把握
提問:第二部分寫了什麼?怎么寫的?
講解:第二部分(第4段到結束),寫勒羅作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4-6段),細緻描寫送行人的尷尬。第二層,寫車站遇勒羅。
提問:第一層寫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第一層(第4-6段),細緻描寫送行人的尷尬。不過,這裡是具體的描寫。第5段寫餞行,是一次“完美的送別”,主人感謝客人的光臨,惋惜他的即將離去,依依惜別。照應前面的觀點,完全可以“到此為止”,可是不能免俗,第二天,還是要到車站送行。“明知要尷尬,不能不尷尬”,過於講究禮節,也會讓人不自在,可是人情守舊,莫不如此。對這種尷尬局面,作者風趣幽默地作了介紹。朋友上了火車,他的臉竟然成了一張“巴望討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的臉”,而接下去送行人問的話全是沒話找話,而被送者幾乎變成了不會說話的白痴;往下送行者強作笑顏,點頭、咳嗽,越來越不自在。這一段對場面的具體描寫形象地道出了送行的尷尬,全是為下文作鋪墊。
提問:第二層寫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講解:第二層寫車站遇勒羅。
在層層鋪墊之後,“送行”在我們看來,已經成了尷尬無比的事,在這時候,勒羅出現了。
勒羅出現時,他的表現與我們一行的尷尬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同樣是送行,雖然同樣的是一個在車內,一個在月台,他的“演出”熾熱動人。他“正與車廂里一位年輕的小姐熱切地說著什麼”,他有“感人的表情”,“他眼神里深摯的慈愛實在動人”,“臨別贈言從他口中一瀉而出,使他那么吸引人”,我們這些旁觀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
“這魅力我也似曾相識”一句引出插敘,“我”記起這個人是原優秀演員勒羅。對勒羅曾經的交代是為了映襯他如今的生活。因為這個優秀的演員竟然被解聘,還不得不向別人借錢,漂泊他鄉。而如今他有何等精神!衣著華貴高雅,神采奕奕,氣度像個銀行家,“任何人有他來送行,都會感到榮幸的”。在這裡,我已經忘了寫自己的尷尬,全神貫注于勒羅的送別。勒羅完全沒有“我們”的那種尷尬,他的動作傾注了真情,一點也看不出是他的“演出”,看不出任何“職業”成分,而且“確實淚水盈眶”,“注視著列車駛去,直到看不見時才轉過身來”。
“我”和勒羅的交談交代了事情的真相。作為“英美社交處”的雇員,勒羅的任務是受僱為孤獨的在英國沒有朋友的美國旅客送行。“我”對勒羅的工作不理解,認為這些美國人這樣僱人送行沒有必要,因為車站送別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自己的體會太深了。勒羅的看法不同,並不完全是出於“職業”因素,因為他犯不著在老朋友面前說謊。勒羅認為這樣的送行能給孤獨者免去孤獨感,同時給他們帶去巨大的快樂,他做這件事時是全身心投入的。在他看來,送行需要感情,“我並不試圖演戲。我的確有感情!”“你沒瞧見我眼中的淚水?它們不是我硬擠出來的。告訴你,我真的感動了!”--仔細回顧勒羅的送別,的確沒有虛應故事的成分。把他的送別與“我們”一行人在車站上的表現作比較,可以看出,這個假戲真做的勒羅十分真誠,他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受僱於人的,否則他為什麼要“注視著列車駛去,直到看不見時才轉過身來”?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我”--一個戲劇評論家被勒羅說服,看到勒羅車站送別的效果,想到自己送別朋友時的尷尬,“我”從這裡,似乎認識到了人們的情感需求。“‘教教我吧!’我叫了起來。”勒羅不但成功地以車站送行為職業,而且征服了傳統觀念,為車站送行注入了情感。
[文章內容總結]
不可否認,這篇散文有喜劇成分,真正送行者反而尷尬,扮演的送行者卻能動真情,真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假的東西不一定沒有價值。作者以幽默的筆法調侃生活中的窘事,對生活中虛應故事的繁瑣禮節暗含針砭。
這篇幽默散文蘊含著對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達,所以常常是事與願違,會在一些場合出現尷尬,而勒羅受僱扮演“送行者”卻表現出令人感動的真情。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故事,通過幽默傳達了人與人渴望真實情感的願望。

寫作特點

一、文章在故事發展中刻畫人物。
文章描寫勒羅,手法藝術,先寫勒羅送別的場面,接著插敘勒羅的經歷,然後寫勒羅的談話。刻畫勒羅的形象,一是通過車站送行的動作神態的描寫,此時“我”並不知道勒羅是受僱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動。勒羅真誠而慈愛,充滿感情,幾乎像那位美國小姐的父親;勒羅極有風度,穿著得體大方,像個銀行家;勒羅是有教養的,他見到“我”之後的舉止溫文爾雅。在他和“我”的交談中,讀者可以對勒羅有進一步的了解。勒羅是聰明的,他選擇了這樣一個職業;勒羅是敬業的,他出色而認真地完成每一次送行;勒羅是有自己主見的,他並不認為送行是純粹的演戲;勒羅也是精明的,他知道自己已經是送行人中的行家裡手,可以藉助這方面的技巧來賺錢。除了勒羅送行的動作神態描寫以外,還有幾個細節值得注意。如他還記得在七八年以前借過別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錢”,說明他是一個誠實的人;當“我”提出要學習送行時,“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記事本又說道”,讓人感到他是一個認真的人。
二、“不動聲色”的幽默手法。
文章作者把一件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寫得一本正經,甚至理直氣壯,讓人感到了幽默的魅力。文章寫送行的尷尬,說“互相注視著就像不會開口的動作瞧著人一樣”,“只盼著車警吹哨開車來結束這一出滑稽戲”;被送者出現在列車上時,“已像是一張陌生人的臉--一個巴望討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把他的尷尬寫得惟妙惟肖。寫勒羅在車站與美國小姐告別假戲真做的動作神態,出神入化;而勒羅的教養風度,則又反襯出“我”這樣的知識分子的沒有見識。這種幽默的寫法使文章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3、在閱讀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在閱讀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學會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取生活哲理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我國從古至今一直有著豐富的送行文化,請同學們背誦古詩中有關送行的詩,然後激疑:這些千古傳誦的送行詩寫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課文卻把送行寫成十分尷尬的滑稽場面,這樣寫真實嗎?
——這一問題一定會引起同學們強烈的興趣,這樣順勢導入課文學習。
二、預習交流
1.同學們交流本課生字詞,然後教師投影一些生字詞,與同學們相互交流。
2.交流有關文學常識,教師加以補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學生分小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並思考下列問題:
(1)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文中寫了哪些人,他們的送行有什麼不同?
(2)你從兩種不同的送行中體會到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3)在閱讀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請提出來。
2.指名學生評價朗讀,並展示朗讀。
3.學生回答思考題(1),教師板書。
4.學生結合課後練習四分小組討論思考題(2),發現共同之處,初步體會本文主旨
5.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總目標,“疑為學之始”,意在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由此引出學生對思考題(2)的回答與討論。
(1)通過閱讀讓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讓同學們共同解決。
(2)讓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
(3)分小組選擇一類題,由其它組進行討論,教師巡視,做適當的啟發、點撥。
(4)最後交流討論結果。

布置作業

1.課後繼續發現問題,同桌之間討論。
2.預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文章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鋪墊的寫法,並體會其作用。
2.品味文章對勒羅為人送行角色的刻畫,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通過品味語言了解幽默的內涵及作用,學會從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思考:
(1)全文都寫了誰的送行?送行對象分別是誰?
(2)這兩種送行在送別目的、送別場面、效果等方面有什麼不同?
(學生自由回答,引出新課的學習。)
二、文章寫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尷尬,扮演的送行者卻能動真情,找出文中刻畫勒羅為人送行的細節的句子,體會勒羅為什麼能成功?
(1)學生仔細閱讀勒羅為人送行的段落,勾畫出描寫送行細節的句子。
(2)仔細品味這些句子,體會勒羅表達的是不是真情實感?
(3)討論勒羅的成功說明了什麼?深入品味文章主旨
(學生討論解決以上問題,教師補充板書。)
三、從文章結構設疑,學習本文鋪墊的寫法及作用。
設疑: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送行活動中虛應故事的尷尬,第二部分寫勒羅送行的精彩演出。這兩部分的關係是什麼?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刪去?為什麼?
(學生展開討論,明確鋪墊的手法及作用。)
四、學習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動聲色。
(1)通過語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認為幽默的語言加以體會。
(2)除了語言,你覺得本文還有哪些地方寫得很幽默,說出來共同品味。
(3)試想:這種幽默的寫法有什麼效果?
學生體會幽默的內涵及表達效果,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幽默,並從中感悟生活哲理。
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幽默的事物,你從中體會到怎樣的生活哲理?
五、小結本文內容。
六、作業:
1.選擇性地完成《同步導學》。
2.課外收集幽默性的散文,在同學之間交流。

歌曲簡介


歌名:送行
歌手:張蓉蓉

歌詞


斷線風吹的沉重心煩意亂要出帆
薄情的靈魂是我感情的秋冬
孤單送行的人帶著心事目眶紅
要走的人是甚人
對阮的愛是永遠偏偏乎你沒半項
對阮的愛不願放是你對阮的願望
海角天邊的怨嘆抱著青春將阮送
孤單送行的人不通傷心船要入港
斷線風吹的沉重心煩意亂要出帆
薄情的靈魂是我感情的秋冬
孤單送行的人帶著心事目眶紅
要走的人是甚人
對阮的愛是永遠偏偏乎你沒半項
對阮的愛不願放是你對阮的願望
海角天邊的怨嘆抱著青春將阮送
孤單送行的人不通傷心船要入港
對阮的愛是永遠偏偏乎你沒半項
對阮的愛不願放是你對阮的願望
海角天邊的怨嘆抱著青春將阮送
孤單送行的人不通傷心船要入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