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區域
送羊節的風俗,主要是
外祖父、舅舅給小外孫或小外甥送羊。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說。送羊時間濃烈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河北省臨漳縣,河南省安陽城鄉頗為重視此俗。冀南、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
風俗。
風俗起源
版本一
據說來源於神話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情節:沉香是個孝子,其母三聖母被母舅楊二郎壓在華山底下,沉香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了自己的母親。他看到母親深受折磨,要砍殺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聲稱要“剝其皮”、“食其肉”,而三聖母念及與楊二郎的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就提出要楊二郎每年送上一對活羊,以此來作為“楊”的替身,如同年年剝他的皮,吃他的肉,以解心頭之恨。這話傳到了楊二郎這裡,為了重修兄妹之好,即刻在第二天,農曆五月十三日,趕著兩隻活羊來到沉香這裡。這個神話故事在河北南部流傳得相當廣,因而在民間也漸漸興起了外祖父或舅舅給小外孫或小外甥送羊的風俗,並把五月十三日(農曆)定為“送羊節”。不過這裡送羊的含義是表明舅舅或者外祖父對小外孫或小外甥的親近和喜愛。但除了少數富裕戶外,大多數家庭難以支付每年一隻活羊,因此改送面羊表示。農曆五月上旬,正是新小麥上場的時節,大家用新收的小麥磨成麵粉,蒸成面羊,於五月十三日送到外甥家去,藉此聯絡親戚感情。
版本二
相傳當年劉秀跑南洋,王莽為了篡奪王位加害劉秀。為了逃生,劉秀躲避在一座寺廟內,也是老天爺保他不該滅亡———蜘蛛吐絲把廟門纏繞,好似已很久無人來過,是以追兵誤認為是座荒廢已久的寺廟。劉秀躲過了這一劫難,後來劉秀稱帝。王莽為了自保,也為了和外孫處好關係,每年六月份給劉秀送羊表示悔意,也表示送陽壽的意思。
版本三
很久以前,城西劉莊有一戶人家———張氏和兒子劉小兒。張氏早年守寡,生活靠娘家接濟。只是她對兒子過分溺愛,使劉小兒越長越驕橫。一次,因飯菜稍不合口,竟把他娘推了一跤。張氏痛哭了一場,便回娘家了。後晌,張氏才回來。劉小兒又急又怕,急的是娘走後把他餓了一頓,怕的是舅舅來整他。誰知,張氏只對兒子說,到他姥姥家瞧羊去了,一隻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天草肥了,舅舅就把羊送來。劉小兒這才放了心。
到了六月,舅舅果然送來五隻羊,劉小兒每日趕上羊群到野外放。一天,他在樹陰下,發現兩隻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兩條前腿,而後才吸奶,覺得很有意思,便問一位過路的老農。老農語重心長地說:“這羊羔知道它娘生養它的艱難,所以吃奶時要先下跪,謝老母生養之恩吶……”劉小兒聽著,突然對老人說了聲:“多謝!”扭頭就跑。他一口氣跑回家,撲通一下跪到母親面前,哭著說:“娘啊,往日孩兒不孝,真是連羊羔都不如啊……”從此,他一改舊習,敬孝母親,幫助鄰里,學農活,持家務,和母親過起了美滿如意的日子。
吃羊
先用紅繩拴面羊,吃完面羊戴紅繩
吃“羊”前,要先用紅繩將“面羊”拴起來,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須是外甥家的直系親屬。吃完“羊”後,再把紅繩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寓意宣揚孝敬美德千年不衰
為什麼邯鄲臨漳地區對於“送羊”非常重視,甚至和春節吃餃子及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盛行。那么,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為何會流傳千年而不衰呢?
首先“送羊” 傳承的是一種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義深刻。另一方面,女兒出嫁後,父母一般很少有機會去女兒家走親戚。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這一來一往,加深了女兒一家和娘家人之間的感情。所以,當地民眾至今都非常喜歡這一習俗,即使年輕人也普遍願意接受。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送羊”的習俗也開始花樣翻新。以前製作的“面羊”,個頭大,樣子憨,一個重達10餘公斤。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開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與外觀也更加豐富,如新型的“糖羊”、“麵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據考證,六月送羊史於春秋時期,真正的含義就是:姥姥給外甥送羊,讓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親,報答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羊羔為了表示對母羊的孝敬,就用跪著的方式去吃奶,這就是羔羊跪乳的來歷。如果一個人不孝敬老人,就連一個羊羔都不如,以此來推動孝道,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