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粥米

送粥米

已婚女子分娩,第五天或第七天(縣城一帶忌七日)娘家備米、面、雞蛋等食品和一塊衣料前往撫慰,稱“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稱送米、送湯米、送糖米、送米糖、下湯、送乳汁米、看歡喜、吃麵、吃大面、做日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送粥米
  • 性質:一種風俗
  • 發生時間:已婚女子分娩後
滕州風俗,徐州風俗,山東風俗,銅仁風俗,

滕州風俗

送粥米也叫“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後20天,女孩18天,並要定雙日子,假如趕著算逢單日,也要錯開,提前或拖後1天。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還有舅舅。舅舅大都充當姥姥的腳力,腳力人數根據送去東西多少而定,東西多少根據自家的經濟狀況,和平常與親鄰交往情況而不同。親鄰送的東西多,粥米也較豐厚。20世紀80年代後,大都用拖拉機或三輪車前往,同去的還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東西要有米、白面、掛麵、雞蛋、紅糖等,只有雞蛋要單數,其餘要雙數。另外還要送幾塊色彩鮮艷的布料,每塊3~4尺不等,給嬰兒作穿衣用。有的給男嬰兒縫製虎頭枕。裝滿後,上邊用彩布蒙住,用紅攀鞋帶子紮緊。另外帶1隻紅色公雞和1隻母雞,雞脖子上系紅布,紅關繩拴住母雞,女嬰留下公雞,男嬰留下母雞。留下的雞以後出售可換回布料給嬰兒做衣裳。回去的雞,放開繼續餵著。

徐州風俗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經過妊娠的揣摸、企盼與臨產的陣痛,呱呱墜地的新生兒為父母及家人帶來欣喜與希望。“大喜”、“小喜”(生男為大喜,生女為小喜)之說反映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但一個“喜”字便可見心情了。懷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訴親友叫“報喜”。
把煮熟的雞蛋染成紅色,叫“喜雞蛋”。拿到“喜雞蛋”的親友,要備上紅糖、掛麵、油炸饊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賀喜了。
首先要去“報喜”的是產婦的娘家。姥姥盼外孫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雞蛋”是早已送過了的。雖不可斷定生的時辰,但心裡也可算出八九不離十,單等“報喜”的來到,娘家就張羅著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嬸子大娘,親親鄰鄰凡有過來往的總要送上一些米麵、雞蛋、紅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將“粥米”擔了送去。隨同前往的人員,因各地風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帶個孩子去的,有還不帶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過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兩三個箢箕把東西盛了,肩擔臂挎著送去一個箢箕里放著大米、雞蛋、上蓋花布;一個箢箕放掛麵、雞蛋、上蓋花布;一個箢箕放掛麵、紅糖、童衣等。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好起來,“粥米”的內容也豐富許多,風衣、毛毯、童床、童車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遠遠不行,就改用平板車、三輪車等拉。有的要用好幾輛三輪車,招搖過市,以顯示富有和捨得花錢。送粥米本是為產婦送去些補養身體的米、糖、雞蛋等物,太過鋪張,就顯得過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準備宴席,把送喜禮的親鄰都邀請了;舉杯把盞,都向主人恭喜,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紅糖茶泡饊子,紅糖表示喜慶,饊子諧音“散子”,意多得貴子,。還要吃“長壽麵”,即下掛麵再臥進兩個雞蛋,酒足飯飽之後,每位客人還要帶上十個“喜雞蛋”。
吃喜面時,也有送喜禮的,叫“給見面禮”,數額不等。產婦的母親或年長的至親一人,陪產婦的母親或年長的至親一人,陪產婦說說話兒,講講如何餵養嬰兒、保養身體的經驗和道理。娘家人帶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進十枚“喜雞蛋”,那總要給人們帶去許多“喜氣”的。徐州人看見“喜雞蛋”總要問:“誰家吃喜面啦?”

山東風俗

親戚朋友,特別是產婦的娘家,前來祝賀添喜,謂之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稱送米、送湯米、送糖米、下湯、送乳汁米、看歡喜、吃麵、吃大面、做日子等。在六日、九日或十二日送粥米時,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
通常親友和鄉鄰在看到挑紅或者收到喜面後,就要給產婦送些雞蛋、麵粉、小米、點心等禮品,在過去這即是人情,也帶有鄰里相助的性質,除主家叫去陪客外,一般就不再吃請了。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贈幾個紅雞蛋,以表謝意。郯城凡生男孩雞蛋染成朱紅色,生女孩雞蛋染成桃紅色。娘家人接到喜訊後,有的立即就給主家送粥米,主家擇日宴請。膠縣在接到報喜的饅頭後,即派人送給產婦20個花捲,有牛蹄卷、蓮花捲等各種花樣,還有雞蛋、小米、四尺尿布、一條小被子、一個小棉襖。臨清在接到報喜的雞蛋後,就派人送饊子、掛麵、雞蛋、米、糖等物,稱作“送湯米”。到十二天,姥姥、姨姨再親來探望,稱作“做日”。這天娘家人送雞蛋,個數與產婦歲數相同,外加兩個,有的送100個,取嬰兒長命百歲之意。聊城也是接到喜訊後即送粥米,一般是糯米、紅糖、雞蛋、貢面,帖上寫“微物四色,奉申粥敬”。主家答謝紅雞蛋,男單女雙,數目不拘。十二天時,稱作“吃麵”,同時宴請送粥米的親戚。
有些地方不是報喜後立即送粥米,而是在九日或十二日,娘家人去看望產婦時才送,主家當日設酒席招待。郯城生男十二天、生女九天,娘家準備車馬,召集各路親戚,帶上米、面、糖等禮物去看閨女,謂之“送糖米”。主家設宴招待,席後產婦把嬰兒抱出來給客人看看,親戚們要給小孩見面禮,錢數不等,然後主家再拿出紅雞蛋、饅頭給客人帶回家去,以示謝意。蒙陰送粥米也是娘家人集體前往,帶著大大小小的 (yuǎn)子,內放雞蛋、紅糖、米等,上蒙一塊紅包袱。主家必須把禮物全部留下,空 (yuǎn)子內撒一把豆子作為回敬,據說可免小孩生痘毒。長島縣風俗,到家“看喜”的客人都必須吃糖果,忌諱“空口”。來客都不準帶鑰匙,若發現客人帶鑰匙一定要扣留並永不歸還。招遠生男12天、生女8天姥娘家來送粥米,稱作“吃大面”,蓬萊、龍口稱作“看歡喜”。泰安送粥米稱作“吃麵”,娘家人要湊幾抬食盒,食盒的上層放一藍色長布作嬰兒的尿布,生男藍布兩頭都露在盒外,女孩只露一頭,客人回去時要偷一個烤糊的饅頭或者煎餅,丟給自己的狗吃,俗話說“外甥狗,外甥狗,吃了飯,他就走”。這個習俗有些戲謔意味,主家多不以為然。臨朐稱作“送乳汁米”,昌邑稱作“下湯”,都是在嬰兒出生後的6天或8天娘家人去探望產婦,禮物有雞蛋、油條及小兒被褥衣物等。中午主家設宴招待,鄰居送禮的人來陪客。昌邑一帶在席間還要抱出嬰兒觀相,赴宴者各有賞錢,名叫“湯餅錢”,或稱“長命錢”,同時還要為嬰兒起名。徂徠山區稱作“吃喜面”,男孩在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在第九天。往賀者以娘家人為主,親戚朋友結隊一齊到達。賀客皆為女性,並都攜帶小孩。賀禮忌用籃子裝載,要用木製食盒或編結無縫的 子。到主家客人先吃麵條與雞蛋,名為“點心”。若吃喜面在第十二天,點心必須是水餃,名為“合骨縫”。宴前,主家以方巾裹掛麵和一付扎腿帶子登門請接生婆,請來安排她坐首席。席間由新生兒父親向賓客一一敬酒。散席後,來客帶的禮物都要“押”回一部分,只有產婦娘家的禮品全部收下,“押”回的東西是兩張煎餅、兩棵大蔥、一把麩子和一把鹽。臨行所有客人都要從席桌上拿走一些“喜饃饃”。

銅仁風俗

侗鄉有送祝米的風俗習慣:只要有人家生了娃娃,左鄰右舍,遠近親族都要來送粥米。
至於送粥米緣由,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寨子裡住著一戶人家。夫妻兩個勤勞善良,恩愛和睦。男的每日上山砍柴幹活。女的在屋裡養豬看狗,弄飯洗衣。有一年,老天爺久旱無雨,地上水乾草枯,田裡顆粒無收。百姓們刨樹皮、挖草根,日子過得好苦。恰好這家生下一個兒子。但是沒有東西吃,月婆子(產婦)身子虛弱,娃娃沒奶吃,餓得哇哇叫。寨子裡的人知道了,都在替他想法子。想來想去,想到了竹子上結的米籽。人們從山上摘回竹米,送給這家月婆子煮粥吃。月婆子吃了大家送來的竹米煮成的粥,身體慢慢地恢復強健起來,奶水也多了。有了奶水,娃娃也不吼了。從那以後,只要有人家生了孩子,各家各戶都採摘竹米籽去“送竹米”。後來有了糧食,就送新米去給月婆子煮粥吃,既補身子又發奶水,叫做“送粥米”。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送粥米”這一習俗,逐步由大家對月婆子的問候寬慰,演變為對生小孩人家的祝賀,所以,後來在文字表述中也有寫成 “送祝米”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