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德明道人還東林》是宋朝著名文學家徐鉉的代表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德明道人還東林
- 作者:徐鉉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送德明道人還東林》是宋朝著名文學家徐鉉的代表作品之一。
《送德明道人還東林》是宋朝著名文學家徐鉉的代表作品之一。詩詞正文每憶曾游處,東林惠遠房。老來情更重,師去興何長。澗曲泉聲咽,松深露氣香。題詩寄楚老,惆悵不成章。...
“崇九益”,即闡發講學之九大益處;切磨道義,進到聖賢之域;廣聯同志;指視森嚴;整肅習氣;尋師覓友;廣見博聞;一日之中可以按既往以籌將來;人之責我也周,望我也厚,愛我也至;會以明學,學以明道。“屏九損”,即屏除講學中常有的九種弊病:比昵狎玩,鄙也;黨同伐異,僻也;假公行私,賊也;...
東林書院尋樂處位於依庸堂西側,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金匱知縣王允謙構建。為來學者偃息之所。尋樂處由邑人華豫原題名。清代又稱得樂處、賢樂處或尋樂齋等。王允謙撰有《尋樂齋記》,其齋名“蓋取明道(程顥)先生所得於周子(敦頤)之語也”。意為反覆探尋,領悟先賢奧旨,則樂在其中。勉勵師眾勤奮學業 ...
小民燕保祖者,為盜所誣,幾不能解。弟廉其冤,因會講約,公請於邑侯,立釋,一邑稱快,弟亦不以為德也。余官京國,弟侍仁誠先生公累年,喪畢,偕余北上,應省試,竟屈。始慨然曰:“古人云: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濟物,於人必有所濟。苟行吾志,仕何必達!況明道化人,真吾事也。”勉就壽州學正...
上堂。一樹木犀供夜雨。法身三種病二種光。倒腹傾腸分明道取。汝等諸人見似不見聞似不聞。清香移在菊花枝了也。齪漢歸堂吃茶去。上堂。開眼便是。開口便是。舉手便是。舉足便是。雖然如是。以手搖雲。未是未是。結夏小參。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南贍部洲本來清淨。無端西天竺國有個不識好惡底。將一片爛...
借事發揮、明道正義,褒貶分明,語語從肺腑流出,感慨淋漓,激昂盡致,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名家評價 明·林雲銘《古文析義》:拿定激義而死一意,說有賴於社稷,且有益於人心,何等關係,令一時附閹縉紳無處生活。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發揮,有收拾。華袞中帶出斧鉞,真妙篇也。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
”(陳鼎:《東林列傳》卷二引)明成祖朱棣命胡廣等纂修《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書》,並在御製序中宣明,纂修三部《大全》的宗旨在於以朱熹理學統一全國思想,“使天下之人,獲睹經書之全,探見聖學之蘊。由是窮理以明道,立誠以達本,修之於身,行之於家,用之於國,而達之天下。使家不...
若周子則從無欲以入,明道則從識仁以入,既鹹有得,而後出之。孟子亦在不動心以後,乃筆之書。白沙先生一坐碧玉樓二十年,久之有得,始主張致虛立本之學,一毫不徇於聞見,彼豈謾而雲哉!陽明先生抱命世之才,挺致身之節,亦可以自樹矣,然不肯已,亦其天性向道故也。過嶽麓時,謁紫陽祠,賦詩景仰,...
試思瓮牖繩樞,乾螢朽蠹,與朝廷似有間;乃一聞國變,皆毀棄身家,上滅宗祀、下殺妻子,斷頭碎骨,浩然不顧以報二祖、列宗之教養,自非讀書明道、窮理養氣、群居確然、切磋砥礪,安能以天下己任、以綱常名教共肩至此』!小東林,樓山所首倡。方大鋮之必欲殺之也,嘗語歸德侯方域曰:『今有欲吾謝大鋮而可...
鄭郎中問(二首) 譚道 與學人玄機 明道 玄旨 與鄧州行者 三跳後 上根 破法身 見 徑山洪�:答佛日長老 靈雲志勤:見桃花 龍牙居遁:門前樹 龍牙山里龍 示眾偈(三首) 示念 佛人 說夢偈 人情 重雲智暉:辭世並戒門人偈 青林師虔:栽松答劉翁 疏山匡仁:辭世示眾偈 龜洋慧忠:自見偈(三首)...
劉宗周雖然承認陽明之學“從《五經》中印證過來,其為廓然聖路無疑”,但又說:“特其急於明道,往往將向上一幾,輕於指點,啟後學躐等之弊有之”。由於王陽明語焉不詳,後學之人曲解了他的意思流入禪學,這在陽明弟子王畿(龍溪)那裡表現得尤為明顯。劉宗周批評說:“至龍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懸空期個悟,終...
明道語游、楊二子曰:“且靜坐三字,極有斟酌。蓋謂初學之心,平日未嘗收拾,譬如震盪之水,未有寧時,不教他默坐,何緣認得此心。”元來清淨湛一,能為萬化根本,認出來時,自家已信得了,方好教他就動處調習,非是教人屏日用離事物做工夫,乃是為初學開方便法門也。赤子之心,便是聖胎,如何得不失?...
以為明道、陽明之於佛氏,陽抑而陰扶,蓋得其彌近理者,而不究夫毫釐之辨也。其時湛然、澄密、雲悟皆先生引而進之,張皇其教,遂使宗風盛於東浙。其流之弊,則重富貴而輕名節,未必非先生之過也。然先生於妖書之事,犯手持正,全不似佛氏舉動,可見禪學亦是清談,無關邪正。固視其為學始基,原從儒術,...
明道受用處,陰得之佛、老,康節受用處,陰得之莊、列。然作用自是吾儒,蓋能奴僕四氏,而不為其所用者。此語人不敢道,深於佛、老、莊、列者,自嘿識得。作者簡介 黃宗羲(1610—1695),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
明道云:“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善用其力者,固若是。慈湖千言萬語,只從至靈、至明、廣大、聖知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中提掇出來,使人於此有省,不患其無用力處,不患不能善用其力矣。徒見其喋喋於此也,遂謂其未嘗用力...
傳統儒生注重修身、正己,渴望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立德、立 功、立言“三不朽”,余達父通過《詠懷》所表達的是非愛憎,與傳統士子大同小異。“瑔自束髮受書,沃聞祖訓庭訓,頗厚望於讀書明道,學古通今,卓然上企於 古儒者之林”(1901年所作《致李岑秋先生書》 )。讀余達父的作品,我們可以感知他對...
其曾為南菁書院題聯云:“東林講學以來,必有名世;南方豪傑之士,於茲為群。”黃以周(1828—1899年),字元同,號儆季,又號哉生,定海廳(今舟山)紫微鄉(今屬定海區)人 。黃式三子。幼承父教,以“傳經明道”為己任,是晚清一位純粹的學者儒生。清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時,江南學政黃體芳在江陰...
甲辰,東林書院成,大會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規》。其他聞風而起者,毘陵有經正堂,金沙有志矩堂,荊溪有明道書院,虞山有文學書院,皆捧珠盤,請先生蒞焉。先生論學,與世為體。嘗言官輦轂,念頭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頭不在百姓上;至於水間林下,三三兩兩,相與講求性命,切磨德義,念頭不在世道上,...
舜於瞽瞍,命也,舜盡性而瞽瞍底豫,是故君子不謂命也。孔子不遇,命也,而明道以淑斯人,不謂命也。若天民則聽命矣,大人造命。一友持功太嚴,先生覺之曰:“是學為子累矣。”因指斲木者示之曰:“彼卻不曾用功,然亦何嘗廢學。”戒慎恐懼,莫離卻不睹不聞,不然便入於有所戒慎、有所恐懼矣。
夏東巖則性度春和,涵養純粹,人以明道方之。懷常謁先生於家,先生飲之,其侄貞獻新釀秫酒,請為令。先生時方督學山東,笑語懷曰:“某此去不能為新奇酒令,但循古套行酒,期於浹洽,不亦可乎?”先生兩楹對語,有“天人一處須由敬,內外忘時始是仁”之句,先生指謂懷曰:“某平生問學,只此二語,是...
自顧氏提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來,稽古通經明道救世就成為清代學者所共守的學術路線。顧氏曾說:“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蓋必自其發言始也。”又說:“傅說之告高宗曰:‘學於古訓,乃有獲。’……不學古而欲稽天,豈非不耕而求獲乎!”在他看來,經史典籍乃禮樂德刑之本,文治教化之...
明道云:“不睹不聞,便是未發之中。”不聞曰隱,不睹曰微,隱微曰獨。獨也者,天地之根,人之命也。學問只有此處,人生只有這件,故曰天下之大本也。慎獨便是致中,中立而和生焉,天下之能事畢矣。乃曰“求之於慎獨之前”,是誠失之荒唐也。(《答應容菴》)《誠意章》注,其入門下手全在“實用其力...
明道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悟此,益可通於經傳之旨矣。《解》一。《諦》二云:宇宙之內,中正者為善,偏頗者為惡,如冰炭黑白,非可私意增損其間。故天地有貞觀,日月有貞明,星辰有常度,岳峙川流有常體,人有...
吾本之明道,明道其醇者也,而吾未嘗輕語人,驗其資皆不足多也。聖人與人何異?亦為之而已矣。子勉之。”先生資質清苦,入仕十餘年,俸入不足以供朝夕。嘗留門人飯,貸米乏薪,至爨家具,日暮矣,竟不及飯而別。故其所言,皆是得力處。以為“學只有存養,省察是存養內一件。儒者之學,理一而分殊,...
”從古立教,未有以知為體者,明道先生曰:“心之體則性也。”伊川先生曰:“心如谷種,仁則其生之理也。”橫渠先生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亦是性為心體之見。晦菴先生曰:“仁者必覺,而覺不可以名仁。”知果心之體也,謂知即性可乎?仁為生理,生理即性也,覺不可以名仁,知獨可以名仁乎...
顧沅:“讀書明道,引經定禮。出言有章,之綱之紀。”軼事典故 操行高潔 吳寬操行高潔,不受外界的評價所干擾,對自身嚴格要求。他對於書籍涉獵廣泛,善詩能書。他有幾頃田,曾用以救濟親友中的貧困者。友人賀恩患病後,吳寬將他接到家裡照顧,日夜探視。賀恩病逝後,吳寬為他服喪達一月之久。竹園壽集 弘...
偶見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兵革百萬之眾,飲水曲肱,樂在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來如此,實無一事也。’一念纏綿,斬然遂絕,忽如百斤擔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內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區宇,方寸亦其本位,神而明之,總...
明道曰:“二之則不是。”所謂論不論,亦不得已之言也。伊川曰:“形易則性易。”性非易也,氣使之然也。濂溪“性剛柔善惡中”,謂至其中為性真。若五性雜感,則善惡分也。夫“氣質之性”之說,發於四先正,然而其指有在,非致疑性善。孔子以性為相近,子思子三知三行,得四先正所同然。其近也...
吾本之明道,明道其醇者也,而吾未嘗輕語人,驗其資皆不足多也。聖人與人何異?亦為之而已矣。子勉之。”先生資質清苦,入仕十餘年,俸入不足以供朝夕。嘗留門人飯,貸米乏薪,至爨家具,日暮矣,竟不及飯而別。故其所言,皆是得力處。以為“學只有存養,省察是存養內一件。儒者之學,理一而分殊,...
曾論明道論學數語精要,前儒謂其太廣難入,嘆曰:“誰家繡出鴛鴦譜,不把金針度與人。”先生教人,其初必令靜坐,以養其善端。嘗曰:“人所以學者,欲聞道也,求之書籍而弗得,則求之吾心可也,惡累於外哉!此事定要覷破,若覷不破,雖日從事於學,亦為人耳。斯理識得為己者信之,詩文末習,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