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南歸者
- 作者:龔自珍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定庵文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南歸者
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東華事可哀。
且買青山且鼾臥,料無富貴逼人來。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南歸者:到北京考試失敗後返回南方的人。
⑶揮手:擺手惜別。東華:指東華門,北京紫禁城東門名。這裡代指京師。
⑸富貴逼人:語出《北史·楊素傳》:“常令為詔,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帝嘉之,謂曰:‘善相自勉,勿憂不富貴。’素應聲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意為無心富貴,被迫出仕。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年方三十還是一介平民,進京趕考卻失敗而歸。揮手告別京師,實在令人哀傷。
姑且回去買下青山隱居,姑且睡大覺打呼嚕吧。料想是沒有富貴會來逼迫你的。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道光二年壬午(1822),當時詩人在內閣供職。南歸者不知為誰,他是一位布衣之士,落第後失意南歸。臨別之時,詩人作此詩相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送別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題材,但是龔自珍這首詩,不像―般送別詩那樣即景生情或寓情於景,而是開門見山,直敘本事,語言質樸,不假雕飾。開頭兩句即點明被送者的身份、年齡與遭遇,他年已三十,從故鄉遠道來京,上書清廷,未獲採用,於是懷著一腔懷才不遇的悵恨揮手而去。他仿佛在說:“被高貴者占據的京師官場啊,再見了!”憤懣之情,溢於言表。“事可哀”三字,則是表達詩人對南歸者的同情。詩人自己原來也是一位屢試不中的失意者,好不容易才在三十八歲那年會試中式。此時也只是在內閣中書任一微職,因此他對布衣之士依然聲氣相通,引為知交。臨歧相送,詩人不禁為之一灑同情之淚。以上短短兩句,兼寫行人與居人:行人揮手而別,毫不留戀;居人滿懷哀感,依依不捨。通過這簡練的一筆,足以使人聯想到在清王朝的統治下,下層知識分子是怎樣的命運。
三、四兩句是勸慰南歸者之語。舊時的知識分子面前總是擺著兩條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具體表觀則為入仕與歸隱。這位南歸者自然也不可能跳出這個歷史的框架。現在朝廷既然不用了,他只有歸隱青山,怡情養性。“且買青山”典出《世說新語·排調》,此處借指歸隱林泉,實際上是對清廷的一種消極反抗,它與唐代知識分子“身在終南,心存魏闕”截然不同。隱居青山還要鼾然高臥,說明再無乾祿的要求,暗寓著對清廷的絕望。此句妙在兩個“且”字。且者聊且,無可奈何,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可見心裡藏著牢騷與不滿。他歸隱林泉,高臥北窗之下,看似超脫曠達,可心底里又何嘗安逸靜穆!從這兩個“且”字上,可以窺見詩人寓意之深。“鼾臥”二字,尤為精警。熟睡如泥,發出呼呼的鼾聲,表明已忘懷一切,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更反映出他對清廷已徹底失望,再也不存在什麼幻想了。
結句“富貴逼人”,表明了詩人對富貴的憎惡,而以詼諧語出之。同時也照應首句,暗示友人上書清廷,非為富貴而來。在古代,一些清高的知識分子求取功名志在匡時濟世,並非專為富貴。但是一涉足仕途,世間的榮華富貴,便向人逼來,難以擺脫。這是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詩人說“料無富貴逼人來”,不是說人去求富貴,而是說富貴向人逼來,愈發顯示出世俗之可憎,而南歸者則超然塵外,襟懷曠達。這么一說,友人的失意南歸,就顯得不可哀了。由此可見,詩僅四句,但由哀轉喜,層折多變,正是在這種轉折中,完成了送別的主題。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詩人自己思想深處的矛盾,他既有對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也有壯志難酬的憤懣,於是轉而逃避現實,潔身自好,尋求精神上的解脫。這是時代的局限,即使是龔自珍這樣一位近代民主主義思想的前驅,也在所難免。
名家點評
原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陳銘《龔自珍評傳》:本是慰問下第者的詩,卻把名場失利轉寫成歸隱青山,還引出“富貴逼人”的典故,隱隱道出將來出山的祈願。將生活中舉子下第,與謝安東山歸隱相提並論,就有深湛之思了。而且虛構“且買青山且鼾臥”,清高的形象呼之欲出。聯繫到龔自珍晚年在崑山築園隱居的行為,更發人深思,不為世用的主題,也自然映托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