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一般指本詞條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是唐代詩人高適的詩作。此詩寫送別,前四句借征馬寫惜別之情,以馬鳴渲染別離氣氛;後四句抒寫別時和別後情景,盼朋友早日歸來。全詩以景寄情,俱用隱語,別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
  • 作者:高適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別名: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得征馬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馬嘶
征馬向邊州,蕭蕭嘶不休。
思深應帶別,聲斷為兼秋。
岐路風將遠,關山月共愁。
贈君從此去,何日大刀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劉評事:名未詳。岑參有《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應為同一人。評事,官名,掌平決刑獄,屬大理寺。《新唐書·百官志》:“大理寺有評事,掌出使推按。”大理寺有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朔方:即朔方節度使,是唐時十個節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市西南。《舊唐書·地理志》:“朔方節度使,捍禦北狄,統經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朔方節度使,治靈州,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馬四千三百疋,衣賜二百萬疋段。”
⑵征馬:出行之馬。邊州:邊地的州郡。此指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州。
⑶蕭蕭:馬鳴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疏:“惟聞蕭蕭然馬鳴之聲。”嘶:馬鳴。敦煌選本作“聽”。
⑷思:思緒。帶別:夾雜著別離之情。
⑸兼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秋天,言時間之久。此處“兼”用為動詞,與“帶”相對。鮑照上潯陽還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註:“兼猶三也。毛詩曰:‘一日不見如三秋。’”
⑹岐路:分岔路口。這裡指送別分手之處。將:猶言伴從,伴隨。《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⑺大刀頭:隱語。大刀有環,“環”諧音“還”,隱含回還之意。《樂府解題》:“大刀頭者,刀頭有環也。何當大刀頭者,何日當還也。”是以“大刀頭”為還鄉的隱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征馬前往邊州,蕭蕭嘶鳴不休。
意緒深沉應帶離別,聲音淒絕為隔三秋。
歧路風伴你走得很通,關山月與你同分憂愁。
贈詩送你從此離去,何日方是大刀之頭?

創作背景

此詩為送別劉評事時作,地點應在長安。參照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則送別直至函谷關。高適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紀尚輕,第三次十分倉促,第四次事務繁忙,故此詩當作於第二次入京時,即唐玄宗開元二年(735),此時朔方節度使為牛仙客。一說此詩是天寶十一載(752)秋天作於長安。劉評事是大理寺的屬官,他是以“評事”這個官銜出任朔方節度使判官而離京的,朔方節度使的治所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唐時如有多人為朋友送別,往往各賦寫一物以贈別。高適以樂府古題《征馬嘶》為題,所以稱“賦得征馬嘶”。
此詩前四句以馬鳴渲染別離氣氛,征馬似乎知道要遠別,所以不停嘶鳴,鳴聲悲切,因為它要隨主人出塞;馬嘶聲斷是因為這次出塞要在朔方過好幾個秋天。這四句扣題寫征馬的鳴叫,並賦於徵馬以人的感情,烘托出離別的氣氛。後四句言惜別之情。五、六句寫別時和別後情景,以景寄情,仿佛風與月都為別離而愁苦,想像行者途中的孤獨。“歧路風”“關山月”為慰勉之詞。七、八句寫別後,希望劉氏早日歸來。最後用“大刀頭”盼望朋友早日回來,別有韻味。

名家點評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從題目上做造出來。
明·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用意沉渺。馬有何意?此語(按指“思深”二語)甚奇。“帶”“將”“兼”“共”犯重。
明·鐘惺譚元春唐詩歸》:恨結得粗。
明·唐汝詢唐詩解》:唐人送別,各賦一物以為贈,故以“征馬嘶”為題。言馬向朔方哀嘶不息,其思幽深,以“帶別”為然;聲更淒絕,為“兼秋”而甚。於是涉歧路之風,對關山之月,行漸遠而愁日深,從此而去,何日當還也?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舊謂高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今讀此詩,機鋒迥出常調。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敬夫云:非不典故,卻不中用。
清·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起較生快,三、四故是作意語,下半乃其本色。“風將遠”亦自生。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