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追栗街彝族鎮
- 地理位置:雲南省文山縣
- 綽號:多橋之城
- 平均海拔:1250米
鄉鎮介紹,行政區劃,人口,地形地貌,
鄉鎮介紹
追栗街彝族鎮位於雲南省文山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03°43′—104°27′,北緯23°06′—23°44′之間。東西最寬63千米,南北最長66千米,平均海拔1250米,面積2976.12平方千米。北上省會昆明377千米,南下國家級二類口岸船頭122千米,國家級一類口岸河口168千米。東部和北部與硯山縣接壤,南部與馬關縣毗鄰,東南部與西疇縣相接,西部與紅河州蒙自縣連線,並與屏邊縣隔河相望。
2003年末,縣城面積15.34平方千米,城市人口15.1萬人。縣城開化鎮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歷史沿革文山較早就有人類居住,建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置郡縣時就已納入郡、進桑二縣轄地。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另設賁古縣時,縣境西部歸屬賁古縣、東部南部為夢都、進桑二縣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設文山縣,屬開化府。縣名從《易經》的“賁”和“大畜”二卦推演而得,即“取諸賁而得文之源,取大畜而知山之固”,改名文山縣。民國二年(1913年)改稱開化縣,1914年復名文山縣至今。
行政區劃
2003年末,全縣轄開化、古木、平壩、馬塘、德厚、小街、追栗街、老回龍8個鎮及新街、喜古、樂詩沖鄉和東山彝族鄉、柳井彝族鄉、壩心彝族鄉、秉烈彝族鄉、紅甸回族鄉共8個鄉,全縣16個鄉(鎮)下設133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12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有1145個村民小組。
人口
民族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429724人,其中農業人口331859人,占77.23%。有漢、壯、苗、彝、回、傣、瑤、白、蒙古、布依、納西、拉基、僳僳等10餘種民族,有東山、柳井、壩心、秉烈、紅甸等5個民族鄉,其中少數民族總人口達23347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4.33%。
地形地貌
文山縣屬滇東南岩溶原區。全境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西部為高山區,有薄竹山、連雲山、化余山、老君山,坡度一般在二十五度以上。薄竹山最高峰海拔2991米,為滇東南第一高峰。西南部那么果河和法果河交匯處最低,海拔618米。盤龍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斜貫全境,縣境隨盤龍河及其支流形成兩側高中間低的走廊式地形,縣城所處的河谷盆地面積為31.15平方千米,是全縣最大的盆地。全縣山地與壩子之比約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