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
- 又名:武安抗戰英烈傳
- 作者:李紅旗
- ISBN:978750657118
- 頁數:286
- 定價:¥35.00
- 出版社:解放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主要內容,《追憶英烈》主編簡介編簡介,本書目錄編輯,《追憶英烈》序,《追憶英烈》抗戰烈士,《追憶英烈》抗戰英模,序:序,出版背景,
主要內容
武安位於河北省南部,是全國較早命名的革命老區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是太行革命根據地的東大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七七事變後,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29師奉命開赴晉東南創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從1937年11月開始,129師游擊支隊、先遣支隊、386旅、385旅以及115師344旅688團等部隊先後進駐武安,開闢了武北、武南(磁武)、武東三塊兒抗日根據地。武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配合八路軍和駐武的冀察游擊軍,同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封鎖、反維持、反掃蕩鬥爭,1945年迎來了武安的解放。抗日戰爭期間,先後有許多仁人志士和熱血青年為武安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據不完全統計,留下姓名的抗日烈士約1300名。他們或義無反顧地拚死疆場,或為保護民眾而英勇捐軀,或為保護軍用物資而捨生取義,或受盡折磨堅貞不屈慷慨就義……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和錚錚鐵骨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用血性捍衛著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
該著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抗戰烈士篇,記述了抗戰期間41名犧牲在武安或曾在武安工作過的非武安籍烈士以及犧牲在外地的武安籍烈士;第二部分抗戰英模篇 ,記述了抗戰期間11名曾在武安戰鬥和工作過獲得各種榮譽稱號或為抗戰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第三部分為抗日烈士英名錄,收錄了武安市民政部門登記在冊的1300餘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貫、職務、犧牲地點等信息。該著客觀真實地再現了抗戰英烈視死如歸、百折不撓、英勇頑強、捨身救國的光輝勳績;再現了抗戰英雄抗擊倭寇、勇敢殺敵和積極勞動、支援前線的英雄事跡。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英雄而不知珍惜,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英雄是旗幟,英雄是脊樑,英雄是民族的信仰,英雄是整個民族共同的記憶。 他們是巍巍太行不屈的脊樑,他們是老區武安紅色的記憶:東北講武堂走出的民族英雄武倫佩;革命先驅瞿秋白之弟瞿堅白;為保護軍用物資攜子跳崖的八路軍女戰士鮑玉珍;一心為民的好區長賀進;最忠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范子俠;一代抗日名將王天祥;太行紡織英雄郭恆的……他們的光輝業績感天動地,彪炳千秋!
《追憶英烈》主編簡介編簡介
賈學祥,男,河北省武安市人,1962年10月生,河北師範大學函授本科畢業,武安市伯延鎮羅峪村人,199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武安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武安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曾先後參與編輯《武安人大志》,主編了《戰爭記憶——武安老革命軍人風采錄》《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風雨同舟——七一九抗洪救災紀實》《太行豐碑——武安烈士紀念設施綜覽》等,其中《戰爭記憶——武安老革命軍人風采錄》《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先後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本書目錄編輯
《追憶英烈》序
《追憶英烈》抗戰烈士
民族英雄——武倫佩
最忠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范子俠
一心為民的好區長——賀進
英勇犧牲的民政助理——趙湘
革命先驅瞿秋白之弟瞿——瞿堅白
八路軍武安工作團第一任主任——謝家慶
為國紓難的抗日縣長——魯雨亭
梁溝兵工廠教導員——陳廉如
武安北第一抗日高小校長——田靜淵
攜子跳崖的八路軍女戰士——鮑玉珍
武南縣委書記——侯振東
踴躍參軍的領頭人——李何林
勇闖匪巢的偵察員——房生財
忠誠英勇的共產黨員——趙永炎
毀家紓難的抗日村長——張雷祥
農會幹部——劉中正
……
《追憶英烈》抗戰英模
一代抗日名將——王天祥
邊區一等紡織英雄——郭恆的
太行抗日英雄——孔柱的
愛國志士——田烈茂
武東區長——張玉亭
武工隊員——史耀先
武南民兵英雄——劉廣太
兵工奇人——劉貴福
根據地的教育先驅——柴任平
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參謀——劉滿河
神槍手——劉二堂
序:序
讀河北省武安市民政局編寫的《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思緒一下子回到了武安西部山區的抗日根據地。那是一個遍地烽火狼煙滾滾的年代。日寇的燒殺搶掠、八路軍和武安人民在一起艱苦抗爭、流血犧牲的情景,又呈現在我的面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的老家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但是我的童年,大半是在武安抗日根據地度過的。1937年之前,武安縣柏林村聘請我的母親鮑玉珍到村上的國小校教書。校址設在柏林村一座古廟的大殿里,學生就在大殿上課。在大殿的一角,給我們母子隔出一間小小的臥室。每日放學以後,大殿黑沉沉地暗下來,我和媽媽就在這一角之地,點亮一盞孤燈過活。 記得有一天早晨,村長來了學校,告訴母親“七七事變”的訊息,說日本鬼子就要來了,當地的土匪也在趁機作亂。面對嚴峻的形勢,也為了鮑先生母子平安,決定學校停辦,送先生回遼縣。好像村長是背著一支步槍來的,可見當時的緊張程度。
那時候,我大概四五歲。 告別的那一天,前來送行的學生和家長戀戀不捨,熱淚盈眶。回到遼縣以後,正趕上八路軍東渡黃河來到這裡。媽媽毅然投身革命,在本縣婦救會參加工作。我還記得她帶領幾百名當地的小腳婦女,到十里堡的大營盤,為八路軍製作衣被、鞋襪,成品堆積如山。媽媽很忙,出去工作時,就把我反鎖在家裡。我常常打開窗戶逃出去,跑到那些堆積的棉被垛上面玩,一次次地從高處跳到暄暄的被垛上,玩的很得意。可是,一旦被媽媽發現,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批評。 大約是1940年,媽媽帶著我,到了八路軍第六軍分區,先在邢台漿水六分區總院二所工作;以後又到了武安後掌村六分區後勤部被服廠工作。如今想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部隊,我們先後在後掌、楊莊、馬店頭、陽邑、列江、冶陶、牛頭、玉泉嶺、午汲、伯延等地住過。這些是我八九歲到十一二歲時生活過的地方。可以說,武安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抗戰時期的後掌村,是八路軍第六軍分區後勤部被服所、修械所的駐地;楊莊是六分區司令部所在地;馬店頭是六分區醫院三所駐紮地。那時候生活極其艱難,我們沒有糧食吃,只弄到一些馬料(黑豆)煮湯喝。開飯時,炊事員把馬料湯盛在鐵桶里,往街頭一放,大家就用大鐵勺在桶里攪一攪,舀一碗湯喝,碗裡只有幾粒可以數得清楚的馬料豆子。 馬店頭的八路軍醫院,每天都有從前線轉運來的傷病員,鋸胳膊、鋸大腿的大手術天天在做。醫生們吃不飽飯,做手術時渾身無力,有時中途暈倒。而傷病員不論多大的手術,多重的病痛,也因為吃不飽,更談不上什麼營養,傷口遲遲不能癒合;那些沒有抵抗力的脆弱生命只能夭折了。死人的事,天天都在發生。薄薄的棺材,裝進骨瘦如柴的烈士,由四個護士扛起來,送往馬店頭山邊的荒野里埋葬。我常常跟在棺木後面,隨同送烈士到山邊…… 記得根據地大旱之年,地里顆粒無收,河邊的楊樹葉、柳樹葉,都被人們吃光了。地上的野菜:灰灰菜、沙撲棱菜,山裡的野韭菜、野蒜頭也被當作食物充飢。我們的房東老大爺,餓得躺在炕上起不來,眼看著一天天地捱到生命的盡頭! 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沒有嘗過外寇侵凌、敵強我弱的味道。那真是異常殘酷、難以言喻的一種味道啊!日本鬼子除了定期的年關大掃蕩,春季大掃蕩之外,平時還有偷襲、奔襲、突襲等等方式,經常深入到根據地縱深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常常在漢奸協助下,突然摸到八路軍駐地村邊,人們才突圍逃跑。抗戰期間,中國的漢奸之多實在令人髮指!在我的記憶中,每當鬼子撒開網搜山、圍捕時,會有那么多的漢奸跟在鬼子身後大喊大叫:“哎,看見你啦!趕快出來!不出來,就開槍啦!”緊接著,鬼子的機關槍就響了起來。有時,子彈打在我們藏身的石窩邊或草叢裡,讓人感到驚心動魄! 那些厚顏無恥的漢奸,他們坐在大石頭上,得意洋洋地胡謅著順口溜,反覆叫嚷道:“日占城,八占鄉,日吃大米,八吃糠。日使炮,八使槍,再不投降,一命亡……”那些漢奸一副賣國求榮、趨炎附勢的嘴臉,今天想起來仍會令人作嘔。不過,他們家三輩子做夢都想不到“八占鄉”的厲害,最後收拾那些漢奸賣國賊和法西斯日寇的,恰恰就是“八占鄉”——高舉民族抗日鬥爭旗幟的軍隊和人民!我們在武安西部山區,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隨著形勢的改變,部隊逐步從西部山區前進到武安城下。再往後,就是八路軍打贏了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把那些占城市,吃大米的侵略者和認賊作父的漢奸走狗,統統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我堅信不疑的是,歷史同樣也會記住這些敗類的罪惡!這真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武安市民政局的同志們,十幾年來替國家、替人民、替烈士的後代,追尋先烈精神,蒐集先烈事跡,尋找先烈遺骨,成績可謂卓著!他們編撰的《戰爭記憶——武安老革命軍人風采錄》《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武安烈士英名錄》,真實記錄下太行山區軍民在抗日戰爭殘酷歲月中的艱難苦鬥歷程,考述歷史,燭照今天,讓英烈們的魂魄永存,為後人提供鏡鑒,意義可謂非凡! 十餘年來,武安市民政局在所屬地區建立起各種規模的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這個行動本身,也向今天的中國社會昭示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烈士的精神,就是面對民族危亡時刻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典範的意義,它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昭示著道德與思想的高度。而共產黨人的信仰,也同樣包含著當民族生存遭受侵凌時的勇於犧牲、奮不顧身、奮起抗爭的意志——為有犧牲多壯志!這也是今天的中國迫切需要的正能量。 感念武安市民政局的同志們對抗日英烈事跡的收集整理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尤其是他們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將太行山脈中華民族英勇抗敵的歷史,不僅鐫刻於國家的碑誌,而且浸潤於民眾的心田!為民族鉤沉歷史,為今天重塑英魂。功歸大地,日月可鑑! 是為序 紹 武 2015年9月3日於北京(紹武:鮑玉珍烈士之子,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副教授,當代作家。)
我的老家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但是我的童年,大半是在武安抗日根據地度過的。1937年之前,武安縣柏林村聘請我的母親鮑玉珍到村上的國小校教書。校址設在柏林村一座古廟的大殿里,學生就在大殿上課。在大殿的一角,給我們母子隔出一間小小的臥室。每日放學以後,大殿黑沉沉地暗下來,我和媽媽就在這一角之地,點亮一盞孤燈過活。 記得有一天早晨,村長來了學校,告訴母親“七七事變”的訊息,說日本鬼子就要來了,當地的土匪也在趁機作亂。面對嚴峻的形勢,也為了鮑先生母子平安,決定學校停辦,送先生回遼縣。好像村長是背著一支步槍來的,可見當時的緊張程度。
那時候,我大概四五歲。 告別的那一天,前來送行的學生和家長戀戀不捨,熱淚盈眶。回到遼縣以後,正趕上八路軍東渡黃河來到這裡。媽媽毅然投身革命,在本縣婦救會參加工作。我還記得她帶領幾百名當地的小腳婦女,到十里堡的大營盤,為八路軍製作衣被、鞋襪,成品堆積如山。媽媽很忙,出去工作時,就把我反鎖在家裡。我常常打開窗戶逃出去,跑到那些堆積的棉被垛上面玩,一次次地從高處跳到暄暄的被垛上,玩的很得意。可是,一旦被媽媽發現,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批評。 大約是1940年,媽媽帶著我,到了八路軍第六軍分區,先在邢台漿水六分區總院二所工作;以後又到了武安後掌村六分區後勤部被服廠工作。如今想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部隊,我們先後在後掌、楊莊、馬店頭、陽邑、列江、冶陶、牛頭、玉泉嶺、午汲、伯延等地住過。這些是我八九歲到十一二歲時生活過的地方。可以說,武安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抗戰時期的後掌村,是八路軍第六軍分區後勤部被服所、修械所的駐地;楊莊是六分區司令部所在地;馬店頭是六分區醫院三所駐紮地。那時候生活極其艱難,我們沒有糧食吃,只弄到一些馬料(黑豆)煮湯喝。開飯時,炊事員把馬料湯盛在鐵桶里,往街頭一放,大家就用大鐵勺在桶里攪一攪,舀一碗湯喝,碗裡只有幾粒可以數得清楚的馬料豆子。 馬店頭的八路軍醫院,每天都有從前線轉運來的傷病員,鋸胳膊、鋸大腿的大手術天天在做。醫生們吃不飽飯,做手術時渾身無力,有時中途暈倒。而傷病員不論多大的手術,多重的病痛,也因為吃不飽,更談不上什麼營養,傷口遲遲不能癒合;那些沒有抵抗力的脆弱生命只能夭折了。死人的事,天天都在發生。薄薄的棺材,裝進骨瘦如柴的烈士,由四個護士扛起來,送往馬店頭山邊的荒野里埋葬。我常常跟在棺木後面,隨同送烈士到山邊…… 記得根據地大旱之年,地里顆粒無收,河邊的楊樹葉、柳樹葉,都被人們吃光了。地上的野菜:灰灰菜、沙撲棱菜,山裡的野韭菜、野蒜頭也被當作食物充飢。我們的房東老大爺,餓得躺在炕上起不來,眼看著一天天地捱到生命的盡頭! 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沒有嘗過外寇侵凌、敵強我弱的味道。那真是異常殘酷、難以言喻的一種味道啊!日本鬼子除了定期的年關大掃蕩,春季大掃蕩之外,平時還有偷襲、奔襲、突襲等等方式,經常深入到根據地縱深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常常在漢奸協助下,突然摸到八路軍駐地村邊,人們才突圍逃跑。抗戰期間,中國的漢奸之多實在令人髮指!在我的記憶中,每當鬼子撒開網搜山、圍捕時,會有那么多的漢奸跟在鬼子身後大喊大叫:“哎,看見你啦!趕快出來!不出來,就開槍啦!”緊接著,鬼子的機關槍就響了起來。有時,子彈打在我們藏身的石窩邊或草叢裡,讓人感到驚心動魄! 那些厚顏無恥的漢奸,他們坐在大石頭上,得意洋洋地胡謅著順口溜,反覆叫嚷道:“日占城,八占鄉,日吃大米,八吃糠。日使炮,八使槍,再不投降,一命亡……”那些漢奸一副賣國求榮、趨炎附勢的嘴臉,今天想起來仍會令人作嘔。不過,他們家三輩子做夢都想不到“八占鄉”的厲害,最後收拾那些漢奸賣國賊和法西斯日寇的,恰恰就是“八占鄉”——高舉民族抗日鬥爭旗幟的軍隊和人民!我們在武安西部山區,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隨著形勢的改變,部隊逐步從西部山區前進到武安城下。再往後,就是八路軍打贏了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把那些占城市,吃大米的侵略者和認賊作父的漢奸走狗,統統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我堅信不疑的是,歷史同樣也會記住這些敗類的罪惡!這真是: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武安市民政局的同志們,十幾年來替國家、替人民、替烈士的後代,追尋先烈精神,蒐集先烈事跡,尋找先烈遺骨,成績可謂卓著!他們編撰的《戰爭記憶——武安老革命軍人風采錄》《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武安烈士英名錄》,真實記錄下太行山區軍民在抗日戰爭殘酷歲月中的艱難苦鬥歷程,考述歷史,燭照今天,讓英烈們的魂魄永存,為後人提供鏡鑒,意義可謂非凡! 十餘年來,武安市民政局在所屬地區建立起各種規模的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這個行動本身,也向今天的中國社會昭示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烈士的精神,就是面對民族危亡時刻的獻身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典範的意義,它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昭示著道德與思想的高度。而共產黨人的信仰,也同樣包含著當民族生存遭受侵凌時的勇於犧牲、奮不顧身、奮起抗爭的意志——為有犧牲多壯志!這也是今天的中國迫切需要的正能量。 感念武安市民政局的同志們對抗日英烈事跡的收集整理所付出的艱苦努力,尤其是他們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將太行山脈中華民族英勇抗敵的歷史,不僅鐫刻於國家的碑誌,而且浸潤於民眾的心田!為民族鉤沉歷史,為今天重塑英魂。功歸大地,日月可鑑! 是為序 紹 武 2015年9月3日於北京(紹武:鮑玉珍烈士之子,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副教授,當代作家。)
出版背景
《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是河北省武安市民政局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編著的一本以抗戰英烈為題材的人物傳記,意在緬懷英烈,謳歌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