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鸚鵡

迷你鸚鵡

迷你鸚鵡,是慈鯛科的魚類。其體型5厘米左右,近似球形或卵圓形,胸鰭、尾鰭扇形,其它鰭條較尖,飄逸,鰭條較透明;體色呈藍色或白色,魚體上有黑色斑紋;雄魚體型較雌魚長同時額頭微隆起。別名“短鯛”。

迷你鸚鵡魚原產於中國台灣,於2016年引入中國大陸。其對水環境適應能力強,對水質的要求不高。適宜生存水溫在24-28攝氏度之間,適宜弱酸性水,具有一定的領地意識。在飼養過程中要定時、定量、定質對迷你鸚鵡進行投食,雜食性,可投餵線蟲、紅蟲、豐年蝦、水蚤、小型顆粒飼料。迷你鸚鵡5-6個月性成熟,每月繁殖2到3次,產卵可達100顆到400顆卵。

迷你鸚鵡是通過人工雜交手段繁育出的新觀賞魚品種,體色優美,由於其樣貌可愛深受廣大觀賞魚愛好者的喜愛。在網路的推動下,迷你鸚鵡被貼上了“網紅魚”的標籤。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方式,配對,產卵,孵化,

形態特徵

品種:寶藍鸚鵡、白金鸚鵡
寶藍鸚鵡身體遍布寶藍色豎條紋,魚鰭有淡淡的藍色。
白金鸚鵡為白化種,通體白色,又稱雪山精靈
成魚體長:5cm~6cm

生活習性

食性:雜食性,紅線蟲、豐年蝦、以及市場各熱帶魚的飼料或短鯛的飼料均可
適宜PH值:5.5-7.0(弱酸性)
適合水溫:20-30℃,最佳水溫:25-28℃
生活習性:迷你鸚鵡領地意識強,好鬥,喜歡躲避屋,會因爭奪領地打架,發情期更甚。一般劃區域飼養或大量飼養避免爭鬥。有築巢習性,通常是在躲避屋前方,叼砂石,推石頭,築造一個低洼地的巢。
迷你鸚鵡
迷你鸚鵡叼沙築巢

繁殖方式

迷你鸚鵡出生五六個月成年進入繁殖期 。成年雄魚魚鰭拉絲纖長,背鰭拉絲超過尾鰭,雌魚背鰭不超過尾鰭;同齡魚雄魚個大,雌魚個小;發情期雄魚魚鰭發紅,雌魚魚鰭發黃,雌魚腹部有橘紅色斑片。
迷你鸚鵡
迷你鸚鵡

配對

群居的迷你鸚鵡發情期自行配對,母魚肚子發黃後會有公魚追求,一般配對成功的是缸內體型較大較強壯的公魚。公魚帶領母魚到自己占領的躲避處,共同守窩繁殖。
單獨的兩條公魚母魚在非發情期不好配對,容易打架。可將兩條魚先分缸飼養,等到母魚肚子變黃再把公魚放入,成功幾率大大增加;
或缸中加透明隔板隔開兩條魚,等到母魚肚子發黃,兩條魚隔著隔板體態放鬆,互相追逐形影不離,即配對成功,拿走隔板即可。
已成對的迷你鸚鵡在換缸換水環境變動後也可能分開忘記對方,可以按以上方法再次配對。

產卵

雌雄迷你鸚鵡配對後雌魚胸鰭和臀鰭中間的生殖器凸出,即母魚的產卵管,三四天后凸出漸多,約2–3mm,俗稱“下管”。公魚輸精管生殖器也會外伸突出,比較細,相對母魚不明顯。
產卵前主要公魚守窩,母魚抵禦外侵,產卵後反之。

孵化

受精卵一般7天左右孵化成功,具體孵化過程:
1,雌魚產卵後雄魚跟隨受精,形成受精卵。魚卵粘附在石頭表面或罐壁上,為橙色半透明狀。孵化期間大魚會護卵抵禦外侵。
2,受精卵第二天逐漸發育成黑色,可以看到小魚眼睛。親魚常晃鰭清掃和加強水流增加氧氣。
3,第三天,小魚伸展尾巴,破殼落地。期間親魚將未受精成功的白色廢卵吃掉,以保持繁殖屋乾淨。
4,破殼後小魚繼續吸收卵黃營養孵化。此時的小魚身體笨重魚鰭發育不全 無法游水,但會藉助尾巴跳躍或短距離划行,活潑好動。大魚把食物叼到窩裡,供小魚啃食。
5,約7天后,卵黃基本吸收完畢,小魚游水。大魚會帶小魚,磨碎食物餵食,叼回離開安全區域的小魚等等,保護小魚成長。
迷你鸚鵡親魚,但是在極度飢餓情況下,也會把小魚當食物吃掉。
迷你鸚鵡可以在帶小魚期間再次產卵孵卵,可以同時帶多窩魚。
環境穩定 飼養規律情況下,育齡迷你鸚鵡一般兩周產卵一次,即小魚游水後一周再次產卵。沒有魚卵需要守護的親魚會帶小魚會帶到罐外玩耍尋食,如遇危險則返回罐中躲避。
迷你鸚鵡
迷你鸚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