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榴炮

迫榴炮

現代戰場上,榴彈炮無疑是支援火力的主力。而迫擊炮以彈道彎曲、重量輕的優點,在山地作戰等場合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為步兵提供最及時的火力支援。把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迫榴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迫榴炮
  • 外文名:迫榴炮
  • 重要作用:山地作戰等場合
  • 主要:進行高射界射擊的曲射火
誕生意義,發展歷史,蘇俄迫榴炮,發展展望,

誕生意義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陸軍正在組建輕型快速反應部隊,這就迫切需要一種既可間瞄又可直瞄射擊的火炮武器,以適應各種條件下的多種作戰任務,來滿足陸軍營以下火力支援戰鬥分隊的需求。迫榴炮是一種介於輕重武器之間的火力支援武器,被稱為"輕武器火力的延伸、重武器火力的補充",近些年來名噪一時,受到各國軍隊的高度讚許。作為一種雙用途火炮,迫榴炮既能進行間接瞄準射擊,又可以進行直接瞄準射擊,而具有直接瞄準射擊能力是迫榴炮的一個重大變革。
迫榴炮
眾所周知,迫擊炮是一種用座鈑承受後坐力,射角大、彈道彎曲,主要進行高射界射擊的曲射火炮。一般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結構簡單,適於伴隨步兵行動,主要用於殲滅遮蔽物後和位於反斜面上的目標,屬於近程面殺傷武器。榴彈炮是一種比加農炮身管短,初速小、彈道較彎曲、具有較大射程的火炮。而迫榴炮則是兼有迫擊炮和榴彈炮彈道性能的雙用途火炮,按機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類型。迫榴炮具有多用選性和靈括性,特別是自行迫榴炮的機動性和戰場生存能力,非常適合現代化戰場作戰的需要,在未來的城市作戰和山地作戰中,迫榴炮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歷史

迫榴炮是在傳統迫擊炮和榴彈炮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20世紀60-70年代,在機械化浪潮的衝擊下,迫擊炮的發展曾進入了自20世紀初問世以來前所未有的低谷,曾一度被認為是陳舊落後的炮兵武器裝備而倍受冷遇。然而到了80年代,兩伊戰爭、英阿馬島之戰相繼爆發,隨後又發生了一系列的局部戰爭,迫擊炮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充分發揮其優點,屢建戰功,使人們對它刮目相看。
傳統的迫擊炮膛內無膛線,大多採用炮口裝填,彈道彎曲,配備彈種少,射程較近,用乾對遮蔽物後目標間瞄射擊;而榴彈炮則採用線膛炮身管,炮尾裝填,彈道較彎曲,配備彈種較多,射程較遠,既可直瞄射擊又可間瞞射擊。如果把這兩種火炮技術的特性結合在一起,將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迫擊榴彈炮,使火炮的戰鬥性大大提高。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種構想終於被前蘇聯付諸實踐,他們從火炮的戰術使用和技術性能人手,巧妙地把迫擊炮與榴彈炮的技術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研製出了技術性能先進的迫擊/榴彈炮(簡稱迫榴炮),迫榴炮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80年代初,前蘇聯首先為其陸軍空降部隊和海軍陸戰隊裝備了"諾那"(Nona)120毫米迫榴炮,作為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壓制武器。此後,前蘇聯/俄羅斯一直高度重視迫榴炮的研製和發展。到2017年為止,已經形成了迫榴炮系列,先後推出2S9式、2B16式、2S23式和2S31式四種牽引和自行式120毫米迫榴炮。不僅開創了迫榴炮發展的先河,而且推動了迫榴炮的蓬勃發展。

蘇俄迫榴炮

前蘇聯/俄羅斯研製和發展的120毫米系列迫榴炮,均採用炮尾端填方式,以間瞄射擊發射榴彈、制導炮彈和火箭增程彈,以直瞄射擊發射破甲彈等彈種,使迫榴炮同時具有了直瞄射擊和聞瞄射擊的能力。自行迫榴炮配有全封閉炮塔,防護能力大大提高。迫榴炮可採用兩棲、空降、空運和傘降等方法機動,具有較高的機動性。

發展展望

迫榴炮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履帶式或輪式全封閉炮塔自行迫榴炮,以120毫米口徑為主。俄羅斯、美國、英國、瑞典和法國等都全力推出炮塔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因為射手的裝填、瞄準和發射操作全都在封閉的炮塔內進行,具有良好的防護能力,適應來來戰場核生化條件下的作戰。
未來自行迫榴炮將廣泛採用更先進完善的火控系統,其功能可與先進榴彈炮媲美。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計算機、雷射測距機、GPS衛星定位接收機、陸地導航系統、座鈑姿態感測器、自動瞄準裝置等,反應速度快、射擊精度高,將具備多發同時彈著射擊、行進間射擊和自主射擊的能力。未來將為自行迫榴炮研製井配備新型彈藥,除可以發射破片榴彈、高爆彈以及燃燒追擊炮彈外,還能夠發射制導炮彈、子母彈、火箭增程彈、發煙彈、照明彈、化學彈以及用於戰場偵察、電子干擾、航向修正的特種功能彈藥和新概念非致命失能彈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