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B-4榴彈炮由F.F.棱德岩爾、N.I.馬格達斯夫和A.G.加夫里利夫等人設計,由位於列寧格勒的波爾舍維克兵工廠製造,該炮雖然笨重無比,但在二戰期間,該炮在對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吃過苦頭的德軍士兵將威力恐怖的蘇聯B-4 榴彈炮稱為“史達林之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B-4榴彈炮
- 時間:1926年5月17日
- 組成:彼爾姆兵和布爾什維克
- 來源:4種火炮方案
開發研製,裝備部隊,先進性能,戰火考驗,設計缺陷,戰爭結束,
開發研製
1926年5月1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畫,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來自彼爾姆兵工廠的弗·費·倫傑爾工程師負責整個項目進度,並負責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爾什維克工廠提供,整個計畫應於1927年5月全部完成。
項目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爾什維克工廠拿出了4種火炮方案,最終尼·伊·馬格達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聯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准,該方案採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
最終,火炮設計圖紙於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後面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紙面上的性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並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儘管面臨著各種困難,但203毫米大炮仍於1930年11月組裝完畢,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1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並於1931年6月開始裝備工農紅軍,並開始在布爾什維克工廠投產。之所以蘇聯紅軍要得這樣急,是因為史達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對其開發和生產進度抓得非常緊。
裝備部隊
該炮只裝備最高紅軍統帥部控制下的炮兵預備隊和集團軍屬炮兵營,直到1939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在1931~1941年間,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哈爾科夫舉行的每次閱兵活動中,都出現了B-4榴彈炮的身影,它成為了紅軍強大實力的一種標誌。實際上,參加閱兵式的B-4榴彈炮並不裝備作戰部隊,而是一些訓練用火炮,其中一些因缺少重要部件而無法發射炮彈。即使是交付作戰部隊的B-4榴彈炮也很少開火,主要是基層部隊得到命令,必須愛惜這些龐然大物!B-4榴彈炮一般編入集團軍直屬預備隊炮兵營,每營12門,主要任務是實施高射界射擊,毀傷距戰鬥地域前沿較遠的敵目標,也可用來直瞄敵土木工事。
先進性能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堪稱是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由於蘇聯在冬天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噸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系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雙重駐退復進系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著大架上的滑軌滑動。炮身繞耳軸俯仰,高低和方向轉動均為手動式,火炮的高低射界為—2—+60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30度。B-4榴彈炮雖然是個體形龐大的火炮,但它可在很少外部設備支援下迅速轉入戰鬥狀態。當火炮射擊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台。
B-4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人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炮彈彈體裝有厚重的彈殼,能承受貫穿時所受的衝擊力,彈體後端裝有4片鋼製彈翼,並以外筒包住。當炮彈衝出炮口後,外筒自動脫落,4片彈翼靠彈簧機構的作用自動跳開,使彈道能維持穩定,彈頭依照慣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B-4的炮彈為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
除此之外,布爾什維克工廠還用T-18坦克底盤設計了一種供B-4炮使用的裝彈車。這種裝彈的設計非常新穎。首先,它將油箱放到車體內,而整個車體就是2個貨櫃,裝甲厚度為5—7毫米,每個貨櫃里可裝載5發203毫米炮彈。這種設計方案制定好後,交到上級去審核,卻一直沒有回音。
戰火考驗
B—4榴彈炮第一次經受戰火考驗是在1939~1940年蘇芬戰爭中。當時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方向殺進芬蘭,結果在芬軍預先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上吃了大虧,只攜帶有15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的蘇軍難以摧毀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情急之下,蘇聯第二任西北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B-4榴彈炮,並獲得批准。為確保這種戰略武器不至落入敵人之手,史達林專門責成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親自監督使用,所有參戰炮兵均是軍事技術和政治思想雙過硬的佼佼者。
1939年12月19日,1個4門制的B—4榴彈炮連悄悄抵達霍京恩前線,這些被士兵們稱為“卡累利阿塑像”的龐然大物要為蘇軍第20坦克旅掃清進攻道路。據偵察部隊報告,芬軍在對面丘陵地帶內構築了40多處永備火力點,其中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炮,令蘇軍屢攻不克。連長馬赫波諾夫在實施射擊前一天便將火炮推進到距芬軍工事僅250—350米的掩蔽工事內,他決心用直瞄射擊的方式,對芬蘭據點一一“點名”。這樣做非常冒險,號稱“白色死神”的芬蘭滑雪部隊隨時可能衝出來搶奪這些龐大而貴重的火炮,而馬赫波諾夫身邊只有不到2個排的警衛步兵。
萬幸的是,芬蘭人沒有察覺。21日拂曉,馬赫波諾夫下令開火,巨大的爆炸聲震碎了寂靜的原始森林,許多蘇聯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一些人甚至失聰。B-4的炮擊極其突然,芬軍火力點還未展開反擊便被徹底蕩平,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密集射擊後,蘇軍坦克營終於向前推進了2.3~2.5千米。霍京恩突破具有全局性作用,實際蘇軍已經繞到“曼納海姆防線”的後方,造成芬蘭守軍的恐慌情緒,一些蘇軍久攻不克的永備工事罕見地停止射擊,因為裡面的芬蘭人已落荒而逃了。
霍京恩炮擊行動的成功鼓舞了蘇軍大規模使用B-4榴彈炮的熱情。據統計,在1940年2月1日至3月13日最後階段的作戰中,蘇軍共投入20多個B-4炮兵連,進行了多達270餘次壓制射擊。這些炮兵連屢屢效仿馬赫波諾夫的“炮兵上刺刀”戰法,把火炮推進到前沿250~400米處,以求最佳打擊效果。當然,蘇軍為掩護這些“無價之寶”往往要投入更多部隊,1個B-4炮兵連周圍一般添配了1個營的步兵、1個76毫米炮兵營、10挺重機槍和8挺輕機槍,外加5輛坦克。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在最初的6個月裡,原本是打算進攻的蘇軍蒙受了巨大傷亡,屬於進攻型武器的B-4榴彈炮因轉移困難而遭受慘重損失,一些被德軍俘獲的B—4還被換上“20.3cmH503(r)”的編號,繼續投入戰鬥。直到1943年庫爾斯科坦克大會戰結束後,蘇聯紅軍真正轉入戰略大反攻後,B-4的威力終於得到全面發揮。在哈爾科夫、齊爾塞、柯尼斯堡、坦澤和波森等重大城市攻堅戰役中,B-4榴彈炮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特別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戰線上,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2個B-4榴彈炮連摧毀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地下碉堡,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4榴彈炮稱為“史達林之錘”。
在1945年柏林巷戰中,蘇軍編組了數以千計的突擊工兵群,他們每前進一步,總能獲得充沛的炮火支援。根據戰時安排,蘇軍在攻擊建築物時,以B-4榴彈炮和ML-20榴彈炮向地下室和建築物低層射擊,中小口徑火炮則向建築物中層和高層視窗進行射擊,迫擊炮則向屋頂射擊,從而掩護突擊工兵群接近建築物。B-4榴彈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離上對已暴露的德軍工事或街壘展開直瞄射擊,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縱深為限。如果突擊工兵群需要更大縱深的火力支援,B-4榴彈炮則只以曲射方式,轟擊廣場、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築等大型目標,以免因過於靠前而遭到德軍火箭筒小組的狙擊。
到4月30日,蘇軍第150師和第171師已抵達“第三帝國”的象徵一國會大廈。面對負隅頑抗的德軍,殺紅眼的蘇軍集中89門B-4榴彈炮、SU—152自行火炮和安德柳莎火箭炮進行30分鐘的直瞄射擊,國會大廈的牆面頓時變得千瘡百孔,用磚石堵住門窗構成的火力點連同後面的士兵都被炸碎,大廈厚實的牆面也被炸開若干大洞。下午14點25分,蘇聯3個步兵營衝進國會大廈,經過近乎瘋狂的近戰,到18時,紅軍戰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終於在國會大廈主樓圓頂上升起了紅旗。同日,納粹頭子希特勒自殺身亡,法西斯德國壽終正寢。
設計缺陷
炮兵主帥沃羅諾夫在總結戰爭經驗時指出,雖然B-4榴彈炮在克服芬蘭工事方面顯示了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實在讓人擔憂,他們因平時過於愛護裝備而缺乏精確射擊的訓練,“在實際操作中,摧毀芬軍一個永備工事,我們至少需要耗費8~14發炮彈……雖然上級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彈,只要能徹底消滅目標即可,但體積龐大的B-4榴彈炮在射擊陣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脅就越大”。
戰爭結束
二戰結束後,蘇聯仍將B-4榴彈炮的生產線維持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徑2B1自行迫榴炮問世。蘇聯總共生產了1211門B-4系列榴彈炮,直到今天,它仍是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裡的“偉大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