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古城

迦太基古城

迦太基城邦遺址坐落在北非突尼西亞北部,距首都突尼西亞約18公里,迦太基帝國曾勢力強大,疆土遼闊,繁榮並富庶,威甲一方,是當時地中海地區政治、商業和農業中心之一一。公元前3世紀,羅馬與迦太基發生激烈爭奪,公元前146年以迦太基戰敗告終,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廢墟,巍峨的皇宮、繁榮的市井、固若金湯的城池……都隨著帝國的滅亡而灰飛煙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迦太基古城
  • 地理位置:北非突尼西亞北部
  • 著名景點神廟
  • 屬性貿易帝國
歷史沿革,現今狀況,景區布局,古老文明,古老傳說,

歷史沿革

從公元前6世紀起,迦太基發展成為覆蓋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區的貿易帝國,孕育了燦爛的文明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古羅馬滅亡,新的羅馬-迦太基城在原來的廢墟上重建起來,成為僅次於義大利羅馬的第二大城。現在的古城遺址主要是這一時期的建築。
古代的迦太基城占地315公頃,是第一個城市國家。相傳這樣一個奴隸制強盛帝國的創始人竟是一位名叫艾麗莎的漂亮公主。為了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殺,她帶著隨從,乘船西渡,來到現稱作迦太基的地方,看到這兒地勢的險要,易守難攻,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於是決定在此地建城。然而他們的舉動觸犯了土著人的習俗,根據當地柏柏爾人的習俗,禁止外來人占有超過一張牛皮大小的地方。聰慧的艾麗莎成功地運用這條法律,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細又薄的皮條,用皮條圍圈,使她得到了所想要的地盤。
從公元煎9世紀末起的600餘年中。迦太基城曾是有名的奴隸制強國迦太基國的都城,繁榮富庶,威甲一方,成為當時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商業和農業中心之一。公元前3 世紀,羅馬與迦太基發生激烈爭奪,從公元前264年開始,雙方先後進行了3次布匿戰爭,到公元前146年以迦太基終以戰敗告終。
迦太基城遭羅馬軍燒毀,夷為廢墟。現在所見到的迦太基古城遺址,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46一公元439年占領時期重建的,該城曾發展為當時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當時主要建築有長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牆以及宮殿、神廟別墅、住房、公共浴室、競技場、跑馬場,劇場、基地和港口等,現在依舊依稀可辨。

現今狀況

今天的迦太基城只剩下殘垣斷壁,昔日的繁華風韻都已被羅馬人付諸一
炬了。如今的迦太基城遺蹟多數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領時重建的。今天的迦太基城見證的不是“迦太基的正午”,而是“迦太基人的黃昏”。
迦太基古城迦太基古城
迦太基城曾發展為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從殘存的遺蹟可知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當時主要建築有長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牆以及宮殿、神廟、別墅、住房、公共浴室、競技場、跑馬場,劇場、基地和港口等,現在依舊依稀可辨。

景區布局

地上零星地散落著一些古蹟殘痕:厚重石塊砌成的牆基、粗大斷折的花崗石圓柱,顯示著當年巨型建築的規模和輝煌;原殿堂廊廈中雕有花籃形、卷葉形、鈴形、荷花形、棕櫚
葉形、獸形、扇形等各式形狀的花崗石柱頭,雕刻精細,逼真生動。 沿西面坡路攀上山丘就會看見聖·路易大教堂,它雄踞在丘頂北部,是1890年為紀念遠征北非死於此地的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而建造的。大教堂的東側是迦太基文明博物館,博物館收藏有迦太基考古區出土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資料。
迦太基古城迦太基古城
安東尼浴室是羅馬皇帝安東尼統治時期修建的,占地面積約三公頃半,從底層結構可以看出兩邊對稱地排列著的更衣室、游泳池、按摩室、蒸浴室、溫水室、冷水室。供浴室用的水是通過渡槽從60公里外的扎古角引來的。渡槽全部以石築成,現僅存數段,三萬立方米的貯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古羅馬露天劇場也是聞名於世的古蹟,它由舞台和觀眾席組成,觀眾席成半圓形,是用石頭砌成的,音響效果良好。劇場四周林木扶疏,芳草萋萋,突尼西亞政府每年在這裡舉辦“迦太基國際聯歡節”。197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迦太基遺址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名單中,突尼西亞政府在這個遺址建立了國家考古公園。

古老文明

在迦太基古城,不能錯過的是安東尼浴室的遺蹟。這個古代公共浴場始建於羅馬安東尼時期,是古羅馬的第四大浴場。這是基部殘存的柱石。
在這裡可隱約看出兩邊對稱排列的一間間浴室,浴室有更衣室、冷水室、溫水室、蒸汽浴室、按摩室、健身房等。浴場用水則從遠處的山泉通過60公里長的引水渡槽引來。渡
槽高6-20米,至今仍遺存幾段渡槽和支架。 公元前122年,迦太基古城發展為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這裡也有圓形劇場和橢圓競技場,觀眾席成半圓形,是用石頭砌成的,音響效果良好。劇場四周林木扶疏,芳草萋萋,突尼西亞政府每年在這裡舉辦“迦太基國際聯歡節”。
迦太基古城迦太基古城
在遠處的比爾薩山上建有大神廟,露天柱廊上則保存有羅馬在迦太基最傑出的勝利神和豐收神的雕像。
在迦太基古城的住宅區,保存有精美的石雕,上面飾有人像、獅頭、馬身等。
在住宅區的庭院中,有用各種顏色小石塊拼成的鑲嵌畫,殘存部分的色澤依然絢麗華美。
這些鑲嵌畫的內容,大多反映了幾千年前古迦太基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這裡曾經是迦太基帝國的政治中心——政府大廈。地上零星灑落的古蹟殘痕,顯示了當年巨型建築的規模和輝煌。
這裡是位列世界三大鬥獸場的埃爾·傑姆鬥獸場。鬥獸場雄偉壯麗、氣勢恢弘、布局科學、構造完美和諧,不少法國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樓拜等都曾專程來此觀光,並將它描述為“世界美妙絕倫的鬥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誌和象徵”。
除了迦太基文明,突尼西亞在歷史的積澱下還融合了古羅馬、阿拉伯、奧斯曼等多元的文化精髓。從這些民間藝術品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出多種文明融合的痕跡。

古老傳說

大多數考古學家對於迦太基女王黛多的興趣往往多於這個古老的遺蹟本身。
因為黛多,迦太基城如同突尼西亞大地埋藏的一朵艷麗花朵,讓今日的突尼西亞人懷念、憧憬,更使每一位站在今日迦太基遺址前的異鄉人慨嘆。
傳說元前1193-1184年,泰雅國的公主黛多為逃避同胞哥哥的追殺,帶著隨從乘船西渡,來到現被稱作迦太基的地方,見這兒地勢險要又可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遂決定在此建城。
然而她的舉動觸犯了土著人的習俗,土著人禁止外來人占有超過一張牛皮大
小的地方。聰慧的黛多成功地運用這條法律,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細又薄的皮條,用皮條圍圈,使她得到了想要的地盤。正如透納的畫所展示的一樣,黛多創建的迦太基興旺昌盛,國力富強,而這種富庶卻因特洛伊城的王子埃尼亞斯的出現頃刻消亡。特洛伊城淪陷後,埃尼亞斯帶著隨從倉惶逃難,在地中海上漂泊了七年的埃尼亞斯部隊,被衝到迦太基。衣不覆體,食不果腹的埃尼亞斯,被母親維納斯領到了黛多的王宮前,為幫兒子找到一個穩固的駐地,維納斯暗中施法,讓黛多喜歡上埃尼亞斯。
迦太基古城迦太基古城
黛多對埃尼亞斯一見鐘情,自願委身於埃尼亞斯,並允許埃尼亞斯以及他的部隊在迦太基長期駐守。夜夜歡歌的埃尼亞斯引起宙斯的不滿,他派使者下凡找到埃尼亞斯,讓他光復特洛伊城。埃尼亞斯恍然大悟,當晚離開了迦太基,失望之極的黛多用埃尼亞斯留下的寶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並在臨終前發下毒誓讓迦太基人和埃尼亞斯的後人永世為仇。
後來,埃尼亞斯的子孫完成了復興特洛伊的大業,建立了輝煌的羅馬帝國。為爭奪地中海的制海權,羅馬帝國和迦太基後來也確實成了仇敵,三次普匿戰爭後,迦太基國最終被羅馬所滅。
這段歷史畫卷中浩淼而綿長的故事,不僅在透納畫筆下再現過,更在《奧德塞》中出現過,後來還被英國作曲家亨利-普賽爾創作成歌劇《黛多與埃尼亞斯》; 詩人維吉爾曾為他們寫下的長詩《埃尼亞斯紀》;而最短小精悍的就是英國詩人喬叟的名詩“虛名之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