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

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

《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是左志南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10月。

該書選定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之關係為研究對象,從分析詩歌中所運用的佛教典故、所借用的佛教術語入手,結合當時文人與佛教關係的考察,尋繹文人接受佛學思想的邏輯順序及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生成,並通過解析該時期士大夫知識構成及演變之特點,深化對該時期詩歌流變原因及過程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
  • 作者:左志南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 字數:416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北宋中後期三個時段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學佛的個案研究為基礎,詳細考察尋繹三人的學佛路徑、學佛對其詩歌語言運用的影響、學佛對其詩歌創作思維的滲透,並力圖通過三人學佛對其詩歌創作影響的對比,揭示學佛變化與詩歌流變的關係。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北宋中後期佛學語境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學佛路徑的文學書寫
第三章 佛禪語言的詩化運用
第四章 靜定照物的引入借鑑
第五章 北宋中後期詩歌流變與文人學佛之變化
第六章 士大夫知識構成變化與北宋後期詩歌流變之關係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作為北宋文化繁榮的一個組成部分,佛教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相一致,佛教的發展亦呈現了士大夫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導致了自唐代以來之禪教合一發展思路在北宋的實現。而文化繁榮所促成的文化整合,則使士大夫具有融通其他學說,以實現道統重建、儒學復興的自覺意識。這使得北宋中後期出現了一個獨特的佛學語境。此語境與宋代詩學強調道德功能,主張書寫創作主體明道見性相結合,遂使士大夫之研習佛學對其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的體現則可大致分為兩種:其一為顯性的影響,即學佛路徑、學佛方式的詩歌書寫以及運用佛典入詩;其二為隱性的影響,即將佛教靜定觀照方式運用至詩歌創作思維中。在此流變過程中,詩歌的道德功能逐漸被強化,詩歌書寫內容中,表現主體參禪悟道之禪喜活動的詩作大量出現,表現主體人格精神、人生境界的內容逐漸增多,以致成為主流,這使此一時期詩歌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審美風貌。繆鉞指出:“凡唐人以為不能入詩與不宜入詩之材料,宋人皆寫入詩中。餘如朋友往還之跡,諧謔之語,以及論事說理、講學衡文之見解,在宋人詩中尤恆遇之。”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詩人學佛並行諸詩歌創作的行為,為宋詩提供了新的題材。在塑造宋詩不同於唐詩的新品格方面,佛禪因素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隨著儒釋整合文化趨勢的漸趨明顯,儒林文苑的界限也日漸模糊,在北宋後期出現了全祖望所謂“詩人入學派”的普遍現象,士大夫對禪學的研習與其構建儒學修養理論的自覺意識相結合,使北宋後期詩人,尤其是江西派諸詩人大多標舉氣格,鄙棄流俗,以日常生活、師友親情等為詩歌的主要書寫內容,詩風體現出了向自在平和發展的整體風格趨向。
在詩歌語言風格方面,北宋中後期詩人從借用佛學辭彙開始,逐漸過渡到融攝禪宗公案典故,從喜用語典過渡到了多用事典。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強調突破西崑體類書式用典的藩籬之後,士大夫對於佛學典故的運用則擴充豐富了其詩歌系統,增強了詩歌的語言表現能力。從此角度而言,在宋詩獨特風貌形成過程中,文人學佛的整體風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延至北宋後期,隨著儒學復興的完成,即隨著理學思想體系的日漸完善與豐富,儒家尚健精神對詩歌的影響逐漸加大,由此使詩人在語言風格上更傾慕於剛健瘦硬,這使此一時期詩人對典故的運用更加傾向於融攝事典,這也使得北宋後期詩人未能突破以王、蘇、黃為代表的前輩詩人經營而成的詩歌語言系統,於是北宋後期詩人普遍強調在前輩創作路線、語言體系內的詩歌具體創作技巧的精細化、熟練化處理,以實現創作境界的提升。這是北宋後期詩學話語中“悟入”“使事”“下字”“對偶”等被凸顯的原因。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7月,該書獲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近佛與化雅:北宋中後期文人學佛與詩歌流變研究》
2017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1175-5

作者簡介

左志南(1981—),男,山東泰安人,201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2年後任教於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現為該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