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閩台社會風貌》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順,蔣瑩,甘庭芳,葉佳坡。
基本介紹
- 作者:金順、蔣瑩、甘庭芳、葉佳坡
- 出版時間:2017年9月1日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2 頁
- ISBN:9787561565285
- 定價:46.00 元
- 裝幀:平裝
- 叢書:同文書庫
《近代閩台社會風貌》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順,蔣瑩,甘庭芳,葉佳坡。
《近代閩台社會風貌》是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順,蔣瑩,甘庭芳,葉佳坡。內容簡介本書中的譯文都選材於《教務雜誌》。其不僅是作為來華傳教士交換訊息及探討當時傳教士在中國的相關迫切問題的平台,而且也豐富地呈現了一幅...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一座反映中國大陸與寶島台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館內設有《閩台緣》主題展、《鄉土閩台》專題展兩個基本陳列。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也是研究大陸與台灣關係史特別是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先後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第三編 地域社會與公共事業 一 賑災與慈善事業 江南紳商與光緒初年山東義賑 中國近代城市與慈善事業 民國時期的善款籌集及其限制——從華洋義賑會國內募捐活動說起 抗戰後期華北城鄉的民間慈善團體與日本軍政統治 二 地域社會 近代閩台族正制考述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紳權”膨脹 近代青島的三大會館與青島商會 ...
《閩都文化與台灣》是2015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閩都文化與台灣》是論文結集,講述的是閩都與台灣千絲萬縷的聯繫。《閩都文化與台灣》包括台灣近代化始於馬尾船政;福州與台灣史前文化歷史淵源初探;台灣傳承與宋代福州——以臨水夫人信仰及相關傳統工藝為中心;閩都武術文化的生態選擇等。圍繞著閩...
林爾嘉,字菽莊、叔臧,別名眉壽,晚年號百忍老人。原名陳石子,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勝元五子陳宗美的嫡生長子,6歲時才過繼給台灣板橋林家。 生長在商紳家庭的林爾嘉,自幼聰敏好學。是民國年間在閩台兩地負有聲望的人物之一。個人簡介 林爾嘉原名陳石子,是廈門抗英名將陳勝元五子陳宗美的嫡生長子,6歲時才過繼給台灣...
閩南紅磚建築被認為符合世界遺產文化標準第3、4條,於2012年被列入我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分布在中國海峽兩岸的閩台紅磚聚落,是伴隨閩南民系的發展,從中國傳統民居演變而來的極其獨特的民居形態。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在台灣以金門最為集中。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
中山路是廈門現已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蹟。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蹟1處,...
中山路是廈門現已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舊城街區,擁有小走馬路、陳化成故居、中華第一聖堂等眾多人文古蹟。南洋騎樓建築、流光溢彩的LED夜景、琳琅滿目的各色閩台特色小吃和迴響在小巷街坊間的古老南音,構成其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中山路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涉台文物古蹟1處,...
男,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生導師、講師,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1992年12月生人,研究方向:城鄉歷史與遺產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域性建築理論。人物經歷 研究方向 城鄉歷史與遺產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域性建築理論。主要成就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複雜系統論的現代閩台地域建築設計方法...
閩台祖地 光州地處江淮地區西部,是中原地區至江南過渡性地帶。西漢,武帝曾三遷徙閩中庶民處於江淮間,溝通江淮地區與閩地的南北民徙路線。兩漢之末及三國,長安與洛陽兩京一旦遭亂,京畿士族、百姓便逃徙而南,光州農業生產條件優越,適合士家大族耕讀生活,有些擇居於光州。西晉末年,宗室“八王之亂”,河洛士族先...
陶器相似於平潭殼丘頭、曇石山下層等遺址及台灣大坌坑、南關里等遺址,該遺址應是福建地區新石器時代初、早期土著文化代表之一,且對於探討閩台史前文化淵源關係極具意義的材料。 遺址里出土的大量燒石、燒土、燒骨、灰燼和被遺棄的各種食物殘跡,其中動物遺骨包括脊椎動物中的哺乳類、鳥類、龜鱉類、魚類,以及無脊椎...
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築保存完好,擁有“青陽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一百多處歷史風貌建築;文化遺產豐富。街區保留和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等晉江傳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
街區的文物保護單位、民居等歷史遺存,是研究閩南建築史、漳州發展史、閩台文化和商業交流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區小廟和民居建築所圍合成的街道空間,尺度親切,歷史文化氣氛濃厚。中山公園 漳州中山公園占地近60畝,是福建省內的市級休憩公園之一。曾經在公園建有“...
2022年,德化縣《德化年鑑(2021)》獲評“中國精品年鑑”,融媒體中心進入全省優秀縣級融媒體中心30強;成立閩台歷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德化窯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醫療衛生 2022年,德化縣醫院與深圳大學總醫院、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共建醫聯體,入選全國首批“千縣工程...
2011年,鼓浪嶼街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77億元,同比增124.7%。農貿市場1個。2020年,鼓浪嶼街道累計招商項目58個,完成招商總額29.76億元。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鼓浪嶼街道有6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分行或設立辦事處。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鼓浪嶼街道有街道文化站、文化活動中心各1處,文化室2處。各類文化...
泉州市博物館,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北清東路268號,成立於1985年1月,是一座集文物保護、文物研究、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國家二級館、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泉州市博物館占地面積80餘畝,建築面積16000多平方米。現有...
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畫人選。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史、閩台關係史、閩台區域社會。主持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多項,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雙翼結構與閩台祠神成神路徑》《儺與禮的融合:閩台厲鬼瘟神信仰研究》,合著《林紓:近代中國譯界泰斗》《讀詩賞畫》。
一、近代反侵略的“主戰”文學 二、歌詠鄭成功和兩岸相眺望 三、延斯文一線於不墜的傳統詩文 第二章 台灣新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台灣文學現代性的起源 一、台灣文學現代性起源語境及多源性特徵 二、台灣文人從祖國接受“現代”觀念 三、赴台祖國文人帶人“現代”思想 四、晚清文學改良運動的波及 五、文學社...
廈門市博物館還致力於閩台兩岸及傳世珍貴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利用博物館直觀的展品,宣傳文物政策,普及文物知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發展歷史 1983年,廈門市博物館於開始籌建。1988年月5月5日,廈門市博物館正式開館,首次展出《廈門歷史》、《特區建設》、《友好往來》、《館藏...
同時,講述了80多條街道的由來、沿革和地名中蘊含的政治風雲、社會角逐、趣聞掌故、名人名店、名勝古蹟、風味風情、宗教習俗和經濟信息。這是一部反映福州古城風貌和民俗風情的濃縮畫卷:古樸的街巷、繁華的市井、獨特的民居、醇美的風俗、幽遠的遺蹟、近代的建築,還有舊城改造的苦澀、街市的變遷,一一匯於書中,使...
福建省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台灣是閩南文化重要的傳播區,1700萬閩南人在傳承閩南文化。閩南文化對加強閩台兩岸文化交流,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維護兩岸和平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要作用。三、指導思想、基本方針 指導...
深圳大鵬新區南澳墟鎮風貌規劃設計(中標)廈門市湖裡區鳳頭漁村特色小鎮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委託)福安市潭頭鎮南岩村新時代農村社區示範建設規劃設計(委託)貴州省安順市航城新區城市設計(中標)閩台(永安)文化創意產業園-竹天下文化廣場及周邊區域城市設計(中標)廈門市馬鑾灣淡水湖及其周邊城市設計 廈門市大同...
泉州城原七個城門都有水關和大橋,近代多已拆建為鋼筋水泥橋。 (1)仁風橋:位於原東門(今仁風街與東街交界處)。 (2)義成橋:位於西門。 (3)朝天橋:位於北門(朝天門)處。 (4)通淮橋:位於塗門。 (5)臨漳橋:位於新門,原為北宋城臨漳門前橋,後稱水關橋,已湮廢。今新門前橋(...
2006年5月25日,包含菽莊花園在內的鼓浪嶼近代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建設菽莊花園總投資25萬銀園,民國十八年(1919年)、民國二十年(1931年)及民國二十年(1933年),進行修算和擴建。20世紀50年代,林爾嘉先生將菽莊花園捐給了人民政府。...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福州菜作為閩菜的主體,不僅流行在閩台地區更是海內外唐人街隨處可見的閩菜系之代表,素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徵: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
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於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學家韓愈就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範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範本,推廣到社會及親職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
宋代,隨著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境內的古驛道逐漸形成。據《廈門市志》介紹,薴溪橋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重修於南宋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全長73米,面寬2.6米,共有石砌橋墩8座。橋面分九段鋪架花崗岩石板共45條,每條長5米。薴溪橋有八個船形橋墩,構成九個橋洞,墩上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