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延邊經濟發展研究

《近代延邊經濟發展研究》是由王國臣著寫,王玉茹指導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代延邊經濟發展研究
  • 作者:王國臣
  • 關鍵字:經濟史、經濟發展、延邊、近代
  • 導師:王玉茹
  • 學科專業:經濟史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館藏號:F129.5
  • 館藏目錄:2009\F129.5\1
中文摘要
延邊地區地處祖國的東北邊陲,是我國朝鮮族聚居的地區,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延邊地區在清朝被視為是龍興之地而被封禁,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才取消封禁令,揭開了延邊開發的歷史。延邊地區近代開發較晚,再加上早在20世紀初日本帝國主義勢力進入延邊地區並逐漸控制了延邊經濟,致使延邊民族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尤其是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較為落後,到建國前延邊地區仍然是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本文試圖從人口、農業、工商業、金融、貿易等方面,全面闡述近代延邊經濟的發展過程,給人們奉獻一幅近代延邊經濟生活的歷史畫卷,並總結出這些方面對延邊近代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期對當今延邊經濟發展提供一些經驗。 朝鮮族是近代從朝鮮半島遷移過來的民族,由於延邊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導致近代中國內地到延邊的早期移民較少,而朝鮮移民數量遠遠超過漢族,成為朝鮮族聚居的地區。近代延邊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20世紀初延邊人口近10萬人,到1949年增加到70多萬(不包括敦化),1907年-1949年延邊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4.7%。如此高的增長速度主要是靠移民的增加實現的,而其中大量跨境移民的遷入是延邊近代人口增長的一大特點。大量人口的增加是近代延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推動了耕地的開發、糧食產量的增加,進而帶動了貿易的發展,也為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近代延邊地區隨著移民的大量湧入,農業生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論是耕地面積還是糧食作物的產量,都有較大的提高。尤其是大豆產量的增加和水稻的種植面積的擴大,對近代延邊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近代延邊地區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現代農業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延邊地區的地主中中小地主所占比例較高,朝鮮族地主所占有的土地面積大多較少,自耕農、半自耕農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廣大的農民在分成制的租佃經營中除受到地主的剝削外還要受高利貸等商業資本的盤剝,生活十分貧困。而這些地主和民族高利貸資本逐漸被日本資本所控制,使得近代延邊農業的發展並沒有給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創造出足夠的原始積累,導致延邊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落後。 近代延邊地區貿易較為發達,但在貿易上看大多數的年代裡是處於貿易逆差的狀態,也不能為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積累資金。從貿易結構上來看,延邊地區近代出口商品中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所占的比例占壓倒性優勢,一般年份都在90%以上。而進口的商品是工業製成品,其中紡織品及服裝、麵粉、鋼鐵及機械、醫藥產品、捲菸等工業製成品所占的比例較大。出口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而進口附加值高的製成品導致延邊地區近代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阻礙了延邊地區近代經濟的發展。加之進入20世紀20年代延邊的出口貿易的經營被日本資本所控制,出口貿易的利益被日本所得,也使得延邊地區無法通過出口貿易積累民族資本,嚴重製約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在近代延邊開發的時間裡,市場上流通過的貨幣種類多達百餘種。流通中貨幣的混亂,給延邊民族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為外國資本掠奪資財則創造了條件。同時近代延邊地區的民族資本經營的金融業資金實力弱小,經營業務上主要從事傳統的抵押典當業務。經營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差,在日本具有雄厚資本實力的金融資本進入延邊後,民族資本經營的金融業經營狀況萎縮甚至破產,金融業也被日本資本所控制。故近代延邊金融業也無法為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因資金短缺使得民資工商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近代延邊人口的增長速度快,農業生產也不斷擴大,但由於受到資金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控制,延邊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儘管延邊也出現了一些具有公司組織形式的近代工業企業,但其規模和數量都很少,手工作坊仍然是近代延邊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形式。 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對經濟進行全面統制。延邊地區也同東北一樣,不論是農業、工業、金融和貿易完全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經濟的附庸,成為日本工業資本的原料(農副產品)供應地和工業品的傾銷市場,致使延邊經濟畸形發展。 總之,近代延邊地區隨著人口的增加,促進了農業生產不斷擴大,曾一度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但由於受日本資本的控制和日本的軍事侵略,使得民族經濟(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致使延邊經濟畸形發展,呈現出極其不平衡的發展,到建國前還處於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