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東距開平市區6公里,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三門裡村建於明朝正統年間至今已經四百多年歷史的迎龍樓(公元1436-1449年),地處潭江下游沖積平原,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澇不時地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迎龍樓
- 占地面積:152平方米
- 建築面積:456平方米
- 結構:磚木結構
概況,建築規模,代表意義,特色,
概況
建築規模
迎龍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52平方米,建築面積456平方米,磚木結構,樓高3層11.4米,為全村制高點。第1、2層為明朝大型紅泥磚砌築,紅磚規格為33×15×8厘米,牆厚93厘米,為明代原構。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磚加建了第3層,開窗比第2層大,樓面為木樑板結構。樓的四角各有一個落地式塔樓,塔樓的第2、3層開設了射擊孔,樓頂為傳統硬山頂式,風格拙樸,造型簡潔。
代表意義
在中國,龍是吉祥的象徵,樓名為“迎龍”是期望它給村民帶來平安、好運、幸福。迎龍樓建成後,在保護民眾避免了洪澇和盜匪的侵襲起了其套用的作用。迎龍樓方形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是開平碉樓傳統最原始的模式。
特色
開平碉樓眾多,但有誰知道哪座是最古老的呢?就是迎龍樓,歷史上叫迓龍樓。迎龍樓位於赤坎蘆陽村委會三門裡,建於清初,至今已經四百多年歷史了。
據說最早到蘆陽村定居的是蘆庵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朝政腐敗,社會不寧,盜賊猖狂,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保障族親和鄉鄰生命財產的安全,蘆庵公的四兒子關子瑞在村頭興建了一座三層高的碉樓,叫“瑞雲樓”。此後一有匪情或洪災。村民都躲進樓里暫避。後來,人口逐漸增多,瑞雲樓容納不下全部村民,蘆庵公的曾孫關聖徒於是在村里再建一座碉樓,取名“迓龍樓”(據說當時是他的夫人拿出私房錢與他共襄善舉)。
清光緒九年(1884)和三十二年(1908年),開平遭遇了兩次大水災,洪水淹過屋頂,但因有瑞雲樓和迓龍樓的庇護,蘆陽村的鄉親都平安無事。
四百年來,在抗匪和防洪的鬥爭中,瑞雲樓和迓龍樓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村民對它們有著深厚的感情,悉心保護,不斷維修,使它們完好地保存下來。可惜,由於興修水利,1926年瑞雲樓被拆毀了,只剩下迓龍樓了。
迎龍樓,是典型的開平傳統式碉樓。樓高三層,高約10米,占地面積152平方米,碉樓四角突出,每層四角均有槍眼。底層正面開有一個圓頂門,門的兩邊各開一個四方形的小窗,二、三層正面各開三個四方形小窗,樓頂為中國傳統建築硬山頂式。第三層止方書寫著樓名“迎龍樓”(因“迓”字人們在口頭上少用,所以用“迎”字代替,意思相同)。
迎龍樓每層都分為中廳和東西耳房。牆璧厚九十三厘米,全用長三十三厘米、寬十五厘米、厚八厘米的大型號紅磚結砌而成。1919年村民看到三樓牆體有剝蝕現象,就用青磚和水泥加固,重新換掉了樓頂的樑柱,翻新了樓頂的瓦面,並把木門窗改為鐵門窗。因此,迎龍樓雖經受了歲月的洗禮,但依然非常堅固。樓內牆上有一首江南詩,據說是一位叫關榮志的軍長用頂真格式寫的:江南一枝梅花發,一枝梅花發石岩,石岩流水響潺潺,潺潺滴滴雲煙起,滴滴雲煙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