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植物蒸騰和農田植被下土壤表面蒸發是同時發生的,將農田表面水分輸送到大氣中去的總過程稱為農田蒸散,用ET表示(evapotranspiration)。在農田中,播種以前只有土壤蒸發,出苗後,蒸發、蒸騰同時存在。在作物苗期以土壤蒸發為主,作物旺盛生長植被覆蓋地面時,以植物蒸騰為主。
歷史
1948年,美國學者桑斯威特(Thornthwaite)和英國學者彭曼(Penman)提出了可能蒸散的概念,並用ET.表示(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其定義是在一個平凡開闊的地表,其上生長有旺盛且完全覆蓋地面的矮小綠色植物,在無熱平流干擾,且永遠有充分供水條件下的農田蒸散。這時作物對水分的輸送,只產生很小或可以忽略的阻力。可能蒸散不會超過同樣天氣條件下的自由水面蒸發。
由於可能蒸散不受土壤水分的限制,只受可利用能量的限制。在絕大多數條件下,農田實際蒸散ETa(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與可能蒸散有區別,這是因為實際條件與假定條件有區別,如有時農田不能獲得水分的充分供應等,所以實際蒸散等於或小於可能蒸散。
計算方法
農田蒸散是許多農業科學工作者多年研究的最重要課題之一,因為它對農田水利、產量預報、品種選擇、土壤改良等許多研究領域有重要意義。因此獲得農田蒸散量就顯得格外重要。獲得農田蒸散量的方法,一是直接用儀器測量,二是通過大量實驗數據,找出規律,總結出一種模式,即一種計算公式,並代入必要的已知條件算出結果。測量蒸散的儀器較多,如滲水測量器、可能蒸散表、重量滲水測定器、漂浮滲水測定器等。但由下儀器較昂貴,觀測方法較複雜,且代表性、可靠性、準確性等都受限制,故更多的是建立逼近實際情況的蒸散計算公式。這種公式非常多,下面僅介紹當前各國套用較普遍且具代表性的一些方法。
水分衡法
水分平衡法估算蒸散是套用較廣泛、較實際的方法之一。水分平衡公式為
式中,PI(precipitation and/or irrigation)為降水或灌溉量,比較容易測到;RO(run off)為徑流量,可以直接測量;D(percolation deep drainage)為滲漏量;在大量降水或灌溉後不久就停止,因此常被忽略;△SW(soil water content)為土壤水分容積變化量,因在一段時間內變化很小,常當零處理;ET為實際蒸散量,是此公式的計算結果項。
經上述簡化處理後,公式可寫成
ET=PI-RO
此方法的優點是獲取數據比較容易,但誤差較大。
桑斯威特法(氣候學法)
桑斯威特(Thornthwaite)根據美國中西部半於早地區多年田間試驗的數據,並充分考慮了植物生理和物理機制在蒸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公式是求月的平均可能蒸散E(estimatingmonthly E)單位用mm,其表達式為
式中,ld是實際日長(h);Nm是一個月內的日數(the number of days in a month);tm為月平均氣溫(℃)。但它只利用了溫度和白晝長度的氣候資料,因此用它計算短期的E值會產生誤差,而計算長期可能蒸攝效果較好。此公式也不適合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因為按照公式,月平均溫度為0℃時,蒸發蒸騰都停止,這與事實不符。在計算出可能蒸散後,再根據實際解散與可能蒸散的比值,算出實際蒸散。
彭曼法(氣象學法)
英國氣象學家彭曼(Penman)在研究前人工作基礎上,綜合考慮了淨輻射、空氣溫度、水汽壓以及風速等影響蒸散的各種因素,運用空氣動力學和能量平衡概念,提出了計算自由水面的可能蒸發量的公式,若再乘以係數可得出農田可能蒸散量。此公式自1948年第一次發表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估算可能蒸散E值套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測試,證明這個公式對農業和水力方面的研究很有用。彭曼公式最開始是對開闊水面的蒸發作估算,公式的一般形式為:
式中,E0為開闊水面蒸發量S為溫度一飽和水汽壓曲線斜率Rn為開闊水面淨輻射量γ為濕度常數,Ea為乾燥力。
式中,es和ea分別為開闊水面上方空氣的飽和水汽壓和實際水汽壓;f(u)是與風速有關的係數。
式中,u是2m高處風速。
彭曼公式之所以被如此廣泛運用,因為公式中氣象要索的測量只需在蒸發麵上方一個高度上進行,因此它比其他方法,如空氣動力學法或能量平衡法的測量都容易。另外,公式中的Rn和S一般也不需要測量。Rn可用Penman(1948)或Linacre(1968)的計算公式直接計算,而計算公式中所需的參數可從氣象台站獲取。S可用濕球溫度直接求到,有時S也被忽略掉。
為把彭曼公式運用到估算農田植被可能蒸散ETp上,有下述公式
式中,f1是一個經驗係數,一般取值夏季為0.8,冬季為0.6。雖然這些值是在英國做實驗得到的,但根據許多科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做的實驗表明,f1無論在任何氣候條件下其誤差不會超過±15%。
在沒有經本地實驗獲取的f,值數據情況下,可參考FAO的技術報告,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和青藏氣候區採用f1=0.80,西北乾旱氣候區採用f1=0.85.
還有學者把彭曼公式求到的ETp值,乘上一個由作物種類決定的經驗係數作為。灌溉預報。參數。這個經驗係數隨作物品種及生長期的不同而不同。但彭曼公式不適合在盛行感熱平流地區運用,因估算出的值將偏低。
彭曼一蒙泰斯法
蒙泰斯(Monteith,1963,1964)將輸送阻抗概念引人彭曼公式中,使彭曼公式既能用於有充分灌溉條件下墊面的蒸散情況,也可用於供水有限下墊面的蒸散情況。其公式形式如下:
式中,LE為蒸散潛熱通量密度;Rn為農田植被淨輻射通量密度;G為植被;S為空氣密度;C為空氣定壓比熱;es為當時空氣溫度下的飽和水汽壓(Pa);ea為空氣實際水汽壓(Pa);ra為空氣阻抗;rc為植被阻抗。目前,由於自動測量儀器及計算機水平的迅速提高該公式正被廣泛採用。
鮑思比法(能量平衡法)
鮑恩(Bowen)於1926年提出了感熱通量密度H與潛熱通量密度LE之比值β的概念,並將此比值稱為鮑恩比(Bowen ratio);β=H/LE。他認為在大氣中熱量湍流交換係數與水汽湍流交換係數相等即Kh=Kw,在這種假設條件下有下述關係式:
式中,y為濕度常數.
用鮑恩比法測定田間LE的優點是,測定儀器簡單,且不需要快速反應儀器。目前在歐美使用這種方法的較為普遍。
主要數據
農田蒸散量為農田水分平衡的主要支出項,是計畫蓄水、供水,設計防旱、抗旱措施等的重要依據,鑑定作物水分供應條件的重要指標。影響農田蒸散量的主要因子有:由大氣乾燥程度、輻射平衡和風力大小所決定的蒸發勢,土壤供水狀況,以及植被狀況對湍流交換係數的影響等。農田蒸散量以及其中植物蒸騰與棵間蒸發兩部分數量的比例,隨種植制度、栽培措施和作物生長狀況而變化。調節農田蒸散量與蒸騰、蒸發的比例關係,可提高
水分利用率,即消耗單位水分可獲得較多的經濟效益。調節蒸散量的農業措施有
灌溉、
排水、耕作、改變
種植制度和方式,設定風障和
防護林,覆蓋和噴灑保墒增溫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