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

目前,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建有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原農業部智慧型化農業預警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2006-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智慧型化農業信息預警技術與系統重點開放實驗室(2007年)兩個重點實驗室。本實驗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農業信息精準服務方法與農業信息智慧型預警理論研究、農業信息精準服務的關鍵技術創新研究、農業信息智慧型預警關鍵技術創新研究、面向農業產業的智慧型預警系統研究、面向農業產業的精準服務技術與產品研究等。
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孫九林院士,實驗室主任為許世衛研究員。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擁有固定研究人員46名,其中研究員(教授)11人,博士36人;客座人員6名。該實驗室研究領域為農業預警基礎信息獲取方法和技術研究、農業生產風險預警技術研究、農產品市場價格預警技術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及預警技術研究、智慧型化農業預警信息系統研發等5個方向。
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在農業信息分析預警、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農業信息智慧型服務技術、農產品數量安全智慧型分析與預警關鍵技術支撐系統及示範、關鍵技術及設備產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1. 農業信息分析及預警不斷推進。近年來,重點實驗室為農業部承擔豬肉、奶類、飼料、禽蛋、水果、蔬菜、牛羊肉、禽肉等8個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動態的監測預警研究工作。2012年,完成月度報告64份、季度報告16份、半年和年度報告16份;完成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突發事件、臨時性任務相關專題研究報告12份。通過《市場信息工作簡報》、《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月報》、《農產品市場聚焦》、《農業農村經濟重要數據月報》、《農產品監測預警交流專刊》等方式為領導部門提供決策諮詢。農產品分品種監測預警工作的推進,一方面,完成了農業部交辦的工作任務,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另一方面,也為重點實驗室鍛鍊培養了一批農業分析預警隊伍,為今後進一步深化分析預警科研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持。
2. “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課題“農產品數量安全智慧型分析與預警的關鍵技術及平台研究”成果顯著。通過前期對國內外發展動態、技術前沿等資料收集與相關調研工作,組織研究力量集中突破了農產品生產風險因子早期識別技術、生產風險評估技術、農產品消費替代效果評估技術、農產品消費與生產協調度測定技術、農產品市場價格短期預測技術、農產品市場價格傳導模擬技術、農產品信息標準化技術等7項智慧型分析與預警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農產品生產風險早期識別及預警系統、農產品消費需求量預測系統、農產品市場價格短期預警系統3類智慧型分析與預警系統,構建了農產品數量安全智慧型分析與預警平台。
3.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農業智慧型信息系統與服務平台》正式啟動。項目經費預算3700萬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合浦果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科研院校、高新企業單位共同承擔。該項目將圍繞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所面臨的戰略需要,針對農業生產、市場流通等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全過程、全環節的智慧型化信息服務關鍵技術創新、設備研製、平台研建,並研發跨區域、跨平台匹配的管理決策分析和農產品產銷全程服務平台系統,研製信息採集與服務終端產品,為提升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提供技術支撐。
4. 攜帶型農產品市場信息採集器(農信采)推廣套用效果顯著。我所與清華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出基於windows mobile系統的專用農信采和手機農信采。該設備綜合運用GPS、GPRS、3G、圖片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嵌入了2個農業部有關全息市場信息行業標準,實現了自動定位、現場採集,簡單輸入、全息信息,即時傳輸、智慧型處理,標準採集、自動糾錯等基本功能;同時,通過與後台“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CAMES系統)的有效關聯,實現了採集信息的即時展示、監測分析、智慧型預警。
“攜帶型農產品市場信息採集器(農信采)”現已在天津、河北、湖南、廣東、福建5省市開展推廣套用工作。目前,在6省市選擇田頭市場、批發市場、超市零售市場、攤點零售市場4類50餘個農產品市場,作為“攜帶型農產品市場信息採集器”推廣套用的示範點。各示範點均安排專人負責每天實地採集市場價格信息並實時報送,每月上報數據約2萬條,為農產品價格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5. 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模型研究取得進展。中國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模型(CAMES)整體模型框架已經形成。總體上來講,CAMES要等同於甚至優於ERS/USDA的大型系統。其特點是,監測預警的農產品種類多、品種全,涵蓋11大類953個農產品品種;監測預警的空間分布廣、區域性強;監測預警時期包含短期、中期和長期;監測預警模型涵蓋氣象、投入和管理等影響因子。
6.開展作物生長監測儀研發。2012年,與揚州大學、大唐電信、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作物生長監測儀研發項目。該項目針對回響國家糧食安全對當前農業科技工作的重大科技需求,服務和支撐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大面積高產與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體系的創新。項目所形成的物化產品開發套用成果對於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提供重大科技貯備套用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農業部農業信息服務技術重點實驗室注重人才培養和組織管理,不斷完善運行機制。遵循“開放、流動、聯合、高效”的運行機制,加強實驗室的開放流動、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堅持依託單位與聯合單位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的協作原則,不斷提高運行效率。實驗室現有農業信息管理學、農業經濟管理、農業信息分析學、信息技術與數字農業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及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業經濟管理、情報學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先後引進國外留學回國人員3名、派出留學進修人員3名;近6年培養了7名博士後、15名博士研究生和19名碩士研究生,為我國農業信息科技人員隊伍輸送了新鮮血液。目前團隊研究隊伍專業結構合理,團結協作能力強。重點開放實驗室擁有600m左右的科研及辦公用房,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42台套,已建成一流的網路環境,設備種類齊全,包括伺服器、系統平台和相關開發環境,作為農業信息領域專門的科研機構,在研發力量上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已經成為國內外農業信息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