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經濟發展

農業與經濟發展

《農業與經濟發展》是印度經濟學家蘇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合著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84年。

《農業與經濟發展》結合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經濟問題,系統闡述了農業發展的理論與方法。作者主要從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自給農業的資源利用率、供給反應、制度變革、人口與食品供給、農業與國際貿易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農業與經濟發展
  • 外文名: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作者:蘇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
  • 類別:經濟學
  • 首版時間:1984年
  • 字數:308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全書分十二章進行論述,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分析欠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結構及其特點,第三章分析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第四章評介地租理論與“剩餘”概念,第五章論述二元發展模型中的農業,第六章論述自給農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與技術變革,第七章論述供給反應,第八章論述農業發展的制度限制及其補救措施,第九章分析人口與食品供給的關係,第十章講農業與國際貿易的關係,第十一章闡述如何制訂農業發展計畫,第十二章講對農業發展的看法。

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 欠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結構及其特點
一、傳統農業
二、可利用的非勞動性資源
三、農業環境:自然風險與經濟不確定性
四、結論
第三章 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結構分析
二、產品貢獻
三、市場貢獻
四、因素貢獻
五、外匯貢獻
六、結論
附錄
第四章 地租理論與“剩餘”概念
一、引言
二、經濟租
三、地租理論
四、地租與準地租
五、李嘉圖的“穀物租”
六、土地出租市場
七、農業剩餘
八、欠發達農業中土地所有權的特點
九、分成租佃理論
十、分成租佃模型的某些擴展
第五章 二元發展模型中的農業
一、引言
二、劉易斯模型
三、二元經濟中的費—拉尼斯(fr)模型
四、喬根森模型
五、凱利、威廉森、奇塔姆(kwc)模型
六、關於二元經濟模型的某些總結性的評論
第六章 自給農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與技術變革
一、資源利用效率
二、農業技術變革
三、新型農業技術的產生
四、要素偏好技術變革及其分配後果
五、農業技術變革與農業就業:實際論證
六、欠已開發國家的農業資源與技術變革:政策結論
第七章 供給反應
一、引言
二、蛛網模型:說明
三、落後農業中“反常的供給反應”
四、一個簡單的供給反應模型
五、欠發達農業勞動力市場中的供給反應
六、“商品剩餘”的概念:幾種估計方法
七、克里什納方法的某些評論及貝爾曼的替代方法
八、多年生作物
九、結論
第八章 農業發展的制度限制及其補救措施
一、土地所有權的不平等性與土地改革
二、欠發達農業中的資本與財政
三、市場的不完善與銷售政策
第九章 人口與食品供給
一、古典模型
二、反馬爾薩斯模型
三、生態不平衡
四、綜合人口和食物供給理論
五、開發中國家的營養不良問題
附錄:博斯魯普模型的公式化
第十章 農業與國際貿易
一、引言
二、農產品貿易的主要特點
三、已開發國家的貿易政策及其對農業貿易的影響
四、價格穩定的福利收入
五、出口不穩定性與經濟成長:某些巨觀問題
六、文獻的回顧
七、某些計算方法問題
八、普雷比希的假設
九、農業自給自足的觀點
十、商品貿易卡特爾與福利收益及損失
十一、綜合商品協定計畫
十二、補償財政計畫
第十一章 制訂農業發展計畫
一、引言
二、欠已開發國家制訂經濟計畫的意義和目的
三、巨觀計畫:蘇聯模式與中國模式的比較
四、農業計畫戰略的選擇
五、計畫技術
六、農業工程計畫
第十二章 農業發展:總的看法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蘇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發展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發現,在一般的發展經濟學領域,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教科書,同時也有一些以已開發國家為主要對象的農業經濟學教科書,但很少有集中論述開發中國家農業經濟問題的著作。為了彌補文獻中這一不足之處,蘇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以開發中國家農業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撰寫了《農業與經濟發展》。
作者創作該書的目的是,通過對開發中國家農業發展問題的分析研究,找出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探討促進農業更迅速發展所應採取的農業政策,向讀者介紹欠已開發國家中農業改革在運行體制方面的知識,包括土地改革,提供信貸與銷售服務穩定價格以及加強農業研究與教育等。

作品思想

作者首先考察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農業結構與體制以及農業生產者行為方面的差異,討論了農業土地和可利用資本分配不均及對多數農民的影響,探討了農業環境的特點及其對農民行為的影響,作者認為,貧窮是傳統農業的顯著特點,傳統農業的農民優先考慮的是安全可靠而不是利潤最大化。作者根據庫茲涅茲的分析考察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增加農產品剩餘,在物價穩定的基礎上增加食品與農產品原料供給,通過增加鄉村部門的購買力擴大國內工業品市場,便於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本在部門間轉移,通過農業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因此,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創造和保持農產品商品剩餘的增長是部門多樣化的實質性的先決條件。同時,作者認為,農業剩餘勞動被過分誇大,鄉村向城市轉移速度太高,正確的政策目標應該是向想要轉移的人提供刺激條件,讓他們留在農村而減弱轉移速度。
作者對劉易斯、費—拉尼斯、喬根森、凱利、威廉森和奇塔姆等人的二元經濟模型以及剩餘農業勞動力的作用進行了評論,他認為,二元經濟模型對農業發展的作用投有給予應有重視,忽視了人口增長以及外貿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作者在第七章中討論了開發中國家“供給反應”問題,考察了經濟刺激對農業生產與供給的影響,討論了農業價格政策對集中農業部門“剩餘”的作用。他認為,開發中國家初級產品生產者的行為通常是趨於合理的,農民對價格的反應是敏感的。作者在書中指出了借貸保險與利潤率結構的信貸政策的可取之處,由於市場不完善是開發中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問題,作者主張重建農業市場結構,實行合理的價格政策。在該書第九章,作者討論了人口與食品供給之間的關係,考察了古典模型、反馬爾薩斯模型和生態模型,他認為緩和開發中國家營養不良政策選擇在於降低人口增長率,提高食品供給和在窮人和富人之間重新分配現有的食物。

作品影響

該書結合開發中國家析和研究,揭示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探討促進農業更迅速發展所應採用的農業政策,對研究、了解開發中國家農業經濟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該書綜合了許多人的觀點,尤其是在論證過程中,旁徵博引,列舉了農業發展領域中的許多理論和觀點,基本上反映了當時農業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概貌,可以當作教科書使用。

出版信息

該書首次出版於1984年,由英國麥集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中譯本由吳偉東、韓俊、李發榮翻譯,1987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