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農業經濟論(新版)》著重分析了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問題和農業政策的變化過程,其中的研究內容和一些結論如果能對亞洲鄰國今後的政策選擇提供一些啟示和參考的話,將是作者求之不得的喜事。
要加入這些內容,而且還是考慮到作為教科書不能太厚,這促使作者在新版中刪減了舊版附論部分展開的數量模型、計量和模擬分析等內容。有關這些內容,與《農業經濟論(新版)》有關的部分在正文內都加了註記。
作者介紹
速水佑次郎(Hayami Yujiro,1932年生)
1956年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畢業。曾先後在農林水產省農業綜合研究所、東京都立大學、青山學院大學工作,從2000年起兼任國際開發高等教育機構(FAISID)研究生院ProgramDirect和政策研究研究生院教授。Iowa大學博士。主要著作有<日本農業的成立過程>(創文社,1973年)、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withRuttan,V.W.,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85)、<農業經濟論>(岩波書店,1986年)、<發展經濟學>(創文社,1995年)、<新版發展經濟學>(創文社,2000年)、Development Economics:from the povertytothe wealthof nations(Oxford Press.2001)、Communities and Markets inEconomic Development(with青木昌彥,Oxford Press,2001)等。
神門善久(Godo Yoshihisa,1962年生)
1984年京都大學農學部畢業,1987年該校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途退學,任職於滋賀縣立短期大學,現為明治學院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主要論文有,“對農業經濟學的反省”(農業經濟研究)日本農經學會,第73卷第2號,2001年)、“農地問題和日本農業”(奧野、本間編<農業問題的經濟分析>日本經濟新聞社,1998年)等。
譯者簡介:
沈金虎(1962年生,江蘇無錫人)
1982年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畢業,1983年赴日留學,1989年獲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學位。經日本佳能軟體公司、南九州大學工作多年後,現為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講師。主要論文有“論城鄉之間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研究》1988年2月期)、《戰後日本大豆生產與消費的計量經濟分析》(博士論文)、“經濟改革後中國農業增長與波動的經濟分析”(《農林業問題研究》地域農林經濟學會,第35卷第1號,1999年)等。
周應恆(1963年生,湖南長沙人)
1984年南京農業大學農經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留學,1998年獲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農產品流通政策與流通結構》(專著,勁草書房,2000年)、《中國主要農產品市場分析》(共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年)等。
曾寅初(1963年生,浙江武義人)
1984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農經系,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學,1999年獲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國農村經濟的改革與經濟成長》(專著,農林統計出版社,2002年)、<農村產業經濟>(共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等。
張玉林(1965年生,江蘇徐州人)
1985年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新華日報記者,1992年赴日留學,2000年獲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轉型期中國的國家與農民(1978—1998)>(專著,農林統計出版社,2001年)等,另有論文若干。
張越傑(1964年生,吉林東遼人)
1986年吉林農業大學農經系畢業,1993年赴日留學,2002年獲京都大學農學(農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吉林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主要論文有“中國玉米生產增長與技術進步的實證分析”(《農林業問題研究》地域農林經濟學會,第35卷第4號,2000年)、“中國東北3省稻作生產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經濟分析”(同《農林業問題研究》第38卷第1號,2002年)等。
於曉華(1979年生,江蘇如東人)
2001年中國人民大學農經系畢業,2002年赴日留學,現就讀於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生物資源經濟學科碩士課程。
作品目錄
中文版序
新版序言
第1章 現代世界農業問題
1.1 世界糧食、農業經濟的不平衡
1.2 經濟發展階段與食品供需結構
1.3 農工之間的不平衡發展
1.4 三種農業問題
第2章 糧食問題的理論
2.1 問題概要
2.2 糧食問題的理論模型
2.3 經濟發展模型與糧食問題
第3章 農業調整問題的理論
3.1 問題概要
3.2 農業調整問題的理論模型
3.3 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與農業調整問題
3.4 農業保護的經濟學
3.5 農業保護的政治經濟學
第4章 農業增長與糧食問題的解決
4.1 國際展望
4.2 日本農業發展的巨觀展望
4.3 稻作技術的開發和推廣
4.4 技術轉移的條件
4.5 “綠色革命”與世界糧食問題
第5章 經濟發展與農業問題的轉換
5.1 經濟發展與農業的地位
5.2 歷史的展望——農業和財政
5.3 農業政策的性質轉變
5.4 戰前、戰後的基調變化
5.5 農地改革的意義
第6章 已開發國家階段的農業保護
6.1 農業保護的主要手段
6.2 從國際比較看戰後日本農業保護的特徵
6.3 混亂的農產品國際貿易
6.4 世界農業體制的改革
第7章 價格政策的失敗
7.1 糧食管理法下的米價政策
7.2 向新糧食法的過渡
7.3 從價格支持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過渡
第8章 農業結構改革的挫折
8.1 經濟成長與農業結構
8.2 農地制度與技術進步
8.3 農業經營規模擴大的途徑
第9章 日本農業政策的課題
9.1 自立農業的構想
9.2 阻礙農業自立的主要原因
9.3 發展自立型農業經營的努力
9.4 條件不利地區的環境與社會
9.5 食品供給的安全保障
9.6 處於十字路口的日本農業
英文縮寫一覽表
人名索引
項目索引
譯者後記
著者簡介
譯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