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
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
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2概述提倡個體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黨的一貫主張。在實踐上,土地改革已經完成的農村,都普遍發展了勞動互助組織。隨著土...
合作化運動是中國在1954~1956年間通過在農村地區普遍建立合作經濟的途徑,對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濟改革。中共中央於1953年12月通過 《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定》,要求把全面推進農業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作為對小農...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即指農業合作化運動。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小農經濟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是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黨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後,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
1955年10月,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根據毛澤東的報告通過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會後,農業合作化運動急速發展,掀起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參加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的農戶達到農戶總數的87.8%,基本上完成了農民個體私有...
五、農業合作化高潮(1955下半年---1957)六、人民公社化階段(1958---1965)1、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60)2、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1---1963)3、“四清”運動(1964---1965)七、“文革”中的農業學大寨時期(1966-...
中央同意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的報告》。全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正處在打基礎的時期,基礎是必須打好的。各級黨委應十分重視並運用報告中所舉的四條經驗,去指導實際工作。如同對待土地改革工作一樣,各級黨委對農業生...
《農業合作化》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使用雙輪雙鋒犁耕地、植樹造林、操作打穀機的情景。發行背景 農業合作化也稱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以合作社的組織形式,把廣大個體農民根據自願的原則...
合作農業,印度的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始於1904年。同年實施信貸合作社法,建立少數的城鄉合作社。宗旨是使窮苦農民獲得低息貸款,擺脫高利貸剝削。1914年又實施合作社法,運動得到發展。1919年,合作化交給各邦政府推行。1929—1933年停止發展,...
在談到目前互助合作運動發展中的幾個問題時,他首先強調了“與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的鬥爭,仍須加強”。第三次會議 簡介 為了總結兩年來農業互助合作的經驗教訓,保證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健康發展,中共中央於1953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在北京...
到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頒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在這兩個決議指導下,農民生產互助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農業合作化運動穩步前進。全文內容 十月十五日第一次談話 辦好農業生產合作社,即可帶動互助組大發展。在新區,...
毛澤東對從1953年開展起來的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此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農業合作化的方針、政策問題。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方法步驟,他說: 我們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採取逐步前進的辦法。第一步,組織僅僅帶有某些...
你們每個省、每個自治區是不是可以一年或者半年編一本書,每個縣搞一篇,使得各縣的經驗能夠交流,這對迅速推廣合作化運動有好處。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發簡報。縣委對地委,地委對省委、區黨委,省委、區黨委對中央,都要有簡報,報告合作社...
這個《決議(草案)》,是黨的第一個關於農業合作化的綱領性檔案。經過一年多的實踐,1953年3月修改後,黨中央才正式公開發表。它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我國農業互助合作運動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毛澤東親手推動,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起步 難以消除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農業合作化運動在思想及理論上的局限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施與農業合作化的發展 ——農業合作化運動全面展開 過渡時期總路線從醞釀到確立 總路線的實施推動了...
中國共產黨當時認為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發展生產,共同富裕。1953年,先後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和《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後來...
當時主要採用的形式是各種變工隊(組),包括人力變工、牛力人力變工、軍民變工等,還有互助組、勞動互助社和少數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解放區的互助合作運動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和推廣。組織形式則逐漸統一為...
③農業勞動組合。基本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土地屬國家所有,但撥給農業勞動組合永久使用),加入勞動組合的成員從事集體勞動,實行按勞分配,同時允許農民保留一定數量的宅旁園地,經營家庭副業。但直到全盤集體化運動前夕,蘇聯的集體農業仍為數...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 1955年10月30日《山西日報》刊登了的一組“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的生產場景照片,真實再現了太原市新城區、解虞縣、榆次東都村等地的農民在合作化運動中進行娛樂、座談、訂計畫、積肥等生活生產實踐圖景...
參加合作組織的農民均有當家作主的權利,享有自主權。自願和互利是相互聯繫的,只有互利才能自願,沒有互利就不能自願。堅持自願互利原則,是農業合作化運動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我國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基本經驗之一,它有利於鞏固工農...
《山鄉巨變》以農業合作化運動初級社在全國普遍建立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周立波通過回到湖南省益陽市清溪村老家,紮根基層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並與廣大鄉民建立深厚的情誼,在積累了深刻的農村現實生活體驗和農業合作化經驗基礎上進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是為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在自然鄉村範圍內,更多是在一個生產隊範圍內,由農民自願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地(不包括農村宅基地,也即是...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
窮棒子社,也稱窮棒子合作社,王國藩合作社;1952年,在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縣西鋪村,在帶頭人王國藩的帶動下,一個由二十三戶貧僱農和三條驢腿組成的農業合作社。毛澤東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有關...
第三章 農業合作化運動 /115 第一節 農村發展路徑探索 /117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運動 /137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影響 /159 第四章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173 第一節 農業生產的“大躍進” /175 第二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