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勞動效率是完成各項農業工作的數量與活勞動消耗量的對比關係。有兩種表示方法: 單位勞動時間完成的農業工作數量,如平均每人每天 (時) 耕地畝數、插秧畝數等; 或完成單位農業工作消耗的勞動時間,如平均耕地一畝所需的小時數、插秧一畝的小時數等。用直接參加各項農業工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計算。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能經常計算,只能一年計算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勞動效率
- 屬性:財經術語
農業勞動效率是完成各項農業工作的數量與活勞動消耗量的對比關係。有兩種表示方法: 單位勞動時間完成的農業工作數量,如平均每人每天 (時) 耕地畝數、插秧畝數等; 或完成單位農業工作消耗的勞動時間,如平均耕地一畝所需的小時數、插秧一畝的小時數等。用直接參加各項農業工作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來計算。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能經常計算,只能一年計算一次。
農業勞動效率是完成各項農業工作的數量與活勞動消耗量的對比關係。有兩種表示方法: 單位勞動時間完成的農業工作數量,如平均每人每天 (時) 耕地畝數、插秧畝數等; 或完成單位農業工作消耗的勞動時間,如平均耕地一畝所需的小時數...
《市場分割背景下的中國農業勞動力配置效率研究》是2023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農業勞動力市場是指對農業勞動力進行交易的市場,在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對於促進農業勞動力的最佳化配置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勞動生產率(Labour productivity),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勞動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也可以用...
第六章 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對策研究 6.1 加強區域用地分工與協作 6.2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6.3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 6.4 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 6.5 完善土地產權制度 6.6 培育區域經濟成長點 6.7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第七章 ...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地利用效率的影響研究》,本書套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從勞動力轉移和農地利用效率的內涵入手,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農地利用的分析框架。勞動力轉移是農村勞動力從欠發達地區的農業流向發達地區的工業部門以及第...
對於經營者來說,經濟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產者往往能自覺地注意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有:土地生產力(單位面積上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勞動生產率(單位勞動的產量、產值、淨產值、純收入...
4 不同規模農戶農業投入行為分析 4.1 農戶農業投人的構成 4.1.1 農戶農業資本投入 4.1.2 農戶農業勞動力投入 4.2 不同規模農戶農業投人行為現狀分析 4.2.1 不同規模水稻種植戶農業投入行為現狀 4.2.2 不同規模玉米...
為確定現階段中國農業生產環境下,是否仍然存在“小而美”的現象,為政府對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道路選擇提供基於新近數據的實證判斷。(2)從勞動力持續非農就業的視角,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測度非農就業、土地流轉與土地細碎化對稻農技術效率...
農業勞動力一般是指能參加農業勞動的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勞動力的數量,是指社會中符合勞動年齡並有勞動能力的人的數量,和不到勞動年齡或已超過勞動年齡但實際參加勞動的人的數量。農業勞動力的質量是指農業勞動力的體力強弱、技術...
因而,這一假說的另一重含義就是只要存在技術進步和創新,傳統農業“有效而貧窮的”的均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傳統農業就會被改造。現代化農業 “傳統農業的進步,動力源於人口及城鎮消費的壓力,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業勞動力投入及農業復墾...
第六節農戶經營創新與效率提升 一 經營模式的創新:多元化向專業化轉變 二 流通模式的創新:藉助新流通模式提高效率 三 生產方式的創新:體力勞動向機械化方式轉變 第七節農業國際化背景下農業制度變遷與 農戶生產效率提升 一 農戶生產...
其次,分析生產集聚水平提升對我國糧食生產效率的提高是起到促進還是阻礙作用,其內在機制又包括哪些。最後,重點分析在農業勞動力不斷轉移、土地流轉和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生產集聚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夠促進農業生產中單要素生產...
或生產單位農產品消耗的勞動時間。是衡量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的指標。決定農業勞動生產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農業勞動者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態度和精神狀況 正文 見前蘇聯農業集體化。
勞動力效益指生產力活勞動因素的效益,即活勞動消耗與成果的數量比例。定義 勞動力效益指生產力活勞動因素的效益,即活勞動消耗與成果的數量比例。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可以用勞動生產率表示,也就是生產某種產品或全部產品的勞動效率。社會主...
農業發展史 1985年世界人口48.37億,其中農業人口23.28億,占48.1%。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分別為1.28億和22.01億,分別占這些國家人口總數的10.5%和60.7%(表1)。 1985年世界總勞動力21.63億,其中農業勞動力10.59億,...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來源,是社會分工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的前提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切非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都要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
“小組”基本屬於互助合作性質的生產單位,生產上接近包產到戶的勞動效率;由於農民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加,家庭副業開始蓬勃發展,主要為家庭種植業和養殖業,開始出現各種“農村專業戶”的萌芽;由於農民開始享有對勞動的支配權,壯年勞動力...
《糧食生產補貼、生產要素投入與我國糧食生產效率》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楓。內容簡介 謝楓著的這本《糧食生產補貼、生產要素投入與我國糧食生產效率》引入農業勞動力職業選擇理論、消費者效用曲線等理論,分析了...
2、勞動力效益 勞動力效益指生產力活勞動因素的效益,即活勞動消耗與成果的數量比例。在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可以用勞動生產率表示,也就是生產某種產品或全部產品的勞動效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力消耗仍然有創造社會價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