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低碳生產綜合評價與技術採用研究

農業低碳生產綜合評價與技術採用研究

《農業低碳生產綜合評價與技術採用研究:以施肥和保護性耕地為例》是2019年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珊珊。本書從農戶行為出發,構建農業碳排放測度體系和農戶低碳生產行為評價體系,並對典型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程度進行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低碳生產綜合評價與技術採用研究:以施肥和保護性耕地為例
  • 作者:王珊珊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640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為應對因碳排放增加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中國農業的應對措施就是要大力發展低碳農業。這必須依靠微觀行為主體的參與才能實現,在我國這一微觀行為主體主要是分散的小農戶。《農業低碳生產綜合評價與技術採用研究:以施肥和保護性耕地為例》從農戶行為出發,構建農業碳排放測度體系和農戶低碳生產行為評價體系,並對典型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低碳化程度進行評價。繼而針對施肥和耕作兩個碳排放主要來源,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戶分化背景下,分析不同類型農戶施肥行為差異和保護性耕作農機服務採用問題,並提出減少碳排放和促進低碳技術採用的政策建議。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的由來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內容
一、農業碳排放測度、低碳農業評價與碳排放決定因素
二、化肥施用驅動因素與低碳施肥技術採用影響因素
三、保護性耕作碳匯生態效益補償與農機服務採用
第四節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評述
第一節 農業碳排放與低碳農業的基本問題
一、農業多功能性及在碳減排中的作用研究
二、農業碳排放計算與低碳農業評價研究
三、低碳農業生產方式的實現路徑研究
四、小結
第二節 低碳視角下的農戶施肥行為研究
一、農戶化學要素使用及面源污染研究
二、經濟學視角的農業要素利用效率研究
三、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採用行為研究
四、小結
第三節 保護性耕作生態效益補償及農機服務採用
一、保護性耕作生態價值及其補償研究
二、保護性耕作技術採用影響因素研究
三、農機社會化服務與保護性耕作採用
四、小結
第三章 農業碳排放與低碳農業:測度、評價及決定
第一節 中國農業碳排放的測度及其長期決定
一、農業碳排放量測算的分析框架
二、中國農業碳排放量:測算、結構與效率
三、中國農業碳排放強度的決定機制
四、結論與啟示
第二節 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的綜合評價
一、農戶低碳生產行為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二、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綜合評價的方法
三、農戶低碳生產行為綜合評價的實證分析
四、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 非農就業對農戶碳排放行為的影響
一、非農就業影響農戶碳排放行為的理論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三、結果與分析
四、結論與啟示
第四章 化肥施用驅動因素與低碳施肥技術採用
第一節 糧食主產區化肥施用量增長的驅動因素分解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二、結果與分析
三、結論與啟示
第二節 低碳視角下不同類型農戶化肥施用行為比較
一、農戶施肥行為影響因素的文獻綜述
二、模型構建與變數選取
三、數據來源與基本統計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
五、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 非農就業、農地流轉與農戶低碳施肥技術採用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二、結果與分析
三、結論與啟示
第五章 保護性耕作生態效益補償與農機服務採用
第一節 基於碳匯功能的保護性耕作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一、保護性耕作固碳減排效應測度
二、保護性耕作碳匯功能補償標準測算
三、保護性耕作碳匯功能補償機制構建
第二節 農業生產主體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採用
一、研究方法
二、數據來源與基本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四、結論與啟示
第三節 規模分化背景下農機服務的實現方式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數據來源與基本統計分析
四、結果與分析
五、結論與啟示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專家推薦表

作者簡介

王珊珊,管理學博士,博士後。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農業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經濟等。2010年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專業為農業經濟管理)。2011—2015年在瀋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2015—2018年在山東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303162)、第10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2017T100506)、第54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二等資助項目(2013M541253)和第59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等資助項目(2016M590647)。已在《農業經濟問題》《資源科學》《農業現代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3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