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

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

《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是劉丹等創作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7月。

隨著人口流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遷移,致使城鄉老齡化差距拉大,而伴隨著農村老人數量逐年增多,養老問題也在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農村養老模式、養老保險等方面都面臨著嚴重的挑戰。該書對中國農村養老模式以及農村社會保險保障展開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結合一些國際實踐經驗,為中國農村地區養老問題提出政策建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
  • 作者:劉丹等
  • 類別:社會學著作
  • 字數:205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以中國農村養老現狀為出發點,分析不同養老模式的特點,分析農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測算其最低和基本生活成本,綜合評價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運行績效、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等。最後,該書通過借鑑中國之外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的經驗,提出完善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1 引言
2 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3 農村養老現狀與養老模式
4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演進與發展
5 農村老人生活需求、基本生活成本估算及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與運行績效分析
6 國外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發展與經驗借鑑
參考文獻
附錄 與農村養老制度相關政策檔案

創作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在更好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是黨對人民民眾的莊嚴承諾。隨著中國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保障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不僅是對農民自身的保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還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基於此,《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主張:其一,加大立法支持力度,提供財政保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首先應以法律形式加以規範,從被保險人的範圍、繳納保險費的原則和標準、獲得社會保障待遇的條件及標準以及保險基金的管理和運用等方面都應從立法的角度加以確定,從而對政府、被保險人和經辦機構都產生約束力。在強調法律先行的同時,也應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來做制度安排。比如在歐美國家中更重視個人權利、公共觀念和法治精神;而亞洲國家則比較強調家庭和互助的理念。因此,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既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也要與文化相結合,切忌囫圇吞棗。另外,由於中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也相應較廣,因此在資金的籌措上,政府財政資金支持以及各種補貼等將扮演重要角色。基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結構變動,動態性設計和調整對養老保險的財政支持(比如補貼或津貼等)是重要和必要的。
其二,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立體養老保障體系。多支柱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趨勢。國際經驗表明,只有多層次的保障,才能有效地抵禦老年風險。為了彌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不足的問題,德國、日本等都出台了相應的鼓勵政策,以引導農場主自願購買補充養老保險。由於現階段中國政府財政支付能力有限、各級政府在支持農村養老保險建設上可能還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應該發揮家庭、社區、社會的養老功能,分清各主體之間的責任大小,形成包括家庭養老保障、社區養老保障、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土地保障在內的多支柱保障體系。另外,中國地區差異較大,受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參保意識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建立全國統一的、高水平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不現實的。作為第一支柱的養老金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對於農民只能起到較低水平的基礎保障作用。因此,建立多支柱的保障體系是可能並且必要的。比如,結合老人健康和生活需要,積極開發和推廣新的保險品種(如長期照護險或商業性養老保險等),加大宣傳,使這些保險成為基礎社會養老保險的補充,為農村老人帶來更高的保障水平;同時,建立專門針對農村老人的救助制度。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農村養老模式與農村養老保險保障研究》
2018年7月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978-7-5504-363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