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農大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農大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5箇舊石器文化層,確立了瀋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並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填補了瀋陽地區以往沒有確切層位舊石器發現的空白,並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人居環境和生業模式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為瀋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瀋陽農大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 出土地點:瀋陽市瀋河區東陵路120號(農大後山果園黃土崗上)
  • 所屬年代:舊石器時代遺址
  • 出土文物:620餘件
  • 文化年份:距今1.5至11萬年
  • 遺址面積:遺址實際面積超80000平方米
  • 發掘意義:提升了瀋陽地區人類活動歷史
  • 保護等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發掘過程,考古發現,

簡介

通過發掘,發現了5個連續分布的舊石器文化層,經光釋光測年法測定,其年代距今1.5~11萬年,出土了620餘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發現的5箇舊石器文化層,確立了瀋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並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填補了瀋陽地區以往沒有確切層位舊石器發現的空白,並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人居環境和生業模式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值得一提的是,農大後山遺址,正處在古渾河河道邊的台地上,與新樂遺址類似。
發掘現場發掘現場
2013年被錄入瀋陽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發掘過程

2012年4月,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專家,聯合開展瀋陽早期古人類探源課題調查,瀋陽農大後山是調查的區域之一。在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剛剛開墾過的果園裡,專家們發現了大量具有舊石器時代特徵的打制石器,
此後的2012年8月~2013年9月,考古隊先後兩次對瀋陽農業大學後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9平方米,深度為6.6米。通過發掘,發現了5個連續分布的舊石器文化層,經光釋光測年法測定,其年代距今1.5~11萬年,出土了620餘件古人類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發現的5箇舊石器文化層,確立了瀋陽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序列,並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新樂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萬年左右,填補了瀋陽地區以往沒有確切層位舊石器發現的空白,並為研究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人居環境和生業模式等學術課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值得一提的是,農大後山遺址,正處在古渾河河道邊的台地上,與新樂遺址類似。
發掘過程中嚴格遵照田野考古工作操作規程,使用全站儀進行整體測繪和布方發掘,並對相關地層進行篩選、浮選及採樣,運用沉積學、古環境學、古地磁、光釋光測年等科技考古手段進行分析研究。

考古發現

通過發掘,在該遺址中發現了5個連續分布的舊石器文化層,並通過光釋光測年,商庫,確定第2層至第6層的年代距今1.5~11萬年;揭示出1組古人類建造和使用的建築遺蹟,推測其可能與古人類在野外搭建的窩棚式建築有關,並測定該遺蹟的年代距今7~7.3萬年;出土打制石器620餘件,包括手鎬、盤狀石核、尖狀器、雕刻器、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斷塊、礫石等。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矽質泥岩、砂岩、角岩、板岩、輝長岩等。
出土石器出土石器
根據沉積學分析粒度和磁化率檢測結果,初步認為該遺址的堆積成因主要為風力搬運,少數為河流水動力搬運。
該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延續至晚期。石器工具均以礫石為原料進行加工,採用錘擊法和砸擊法進行剝片和修理,屬典型的小石器工業類型。
通過發掘整個遺址的面積要超過80000平方米,我們現在發掘的面積不過100多平方米,可以說現在的發現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接下來會詳細地進行考古規劃,研究文化保護方案,並召集相關專家論證、溝通。
瀋陽農大後山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將瀋陽地區有人類歷史提前至距今11萬年。一直到今日,人類依然不能清晰發掘發展的腳印,但是已經大致勾勒出了人類發展的粗疏旅程。幾百萬年以前,非洲叢林中的古猿拿起了木棒;幾十萬年以前,山頂洞人在北京房山燃起了熊熊篝火;幾萬年前,人類開始進入了石器時代……人類的歷史,有著太多曲折的道路,也有著太多精彩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