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十三師紅星四場

農十三師紅星四場

農十三師紅星四場中心團場隸屬於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於哈密市城東50公里處的下巴木墩。團場現有總人口8498人,職工197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530餘人,少數民族主要有哈、維、回、壯等8個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十三師紅星四場
  • 總人口:8498人
  • 地址:哈密市城東50公里
  • 耕地面積:49000餘畝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事業,交通運輸,

歷史沿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紅星四場,位於素有“西域襟喉”、“新疆東大門”之稱的哈密市城東50公里處,有內地入疆第一團之稱,是兵團最東邊的一個邊境農牧團場,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36.8公里。團場所控範圍自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為農區,海拔高度680-806米,以發展種植業、園藝業為主,北片即畜牧區,海拔高度2000-3800米,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團場用水主要依賴天山雪水,有獨立的引水渠系,團場土地總面積約189萬畝,現有耕地面積6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30餘萬畝,主要種植作物為糧食、棉花、葡萄、紅棗等,2011年,全場完成生產總值2.41億元,同比增長24.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26億元,第二產業完成0.45億元,第三產業完成0.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1萬元,職均收入3.01萬元,人均收入1.01萬元。2012年全年生產總值預期完成3.08億元,較上年增長27.8%。其中第一產業預期完成1.37億元,第二產業預期完成0.81億元,第三產業預期完成0.9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預期調整為44:26:30,實現利潤1000萬元,職均收入3.2萬元,人均收入1.2萬元。
團場現有總人口964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217人,占團場總人口中23%,少數民族主要以哈薩克族居多,其次為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等,河南籍人口約占團場總人口的30%。團場現有職工2162人,有連級行政建制單位29個,基層黨支部28個,九年一貫制中心學校2所,職工醫院2所。
紅星四場(中心團場)是由1959年創建的紅星四場和紅星二牧場於2004年合併組建而成。
1953年5月,根據黨中央指示和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駐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駐守哈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六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五師。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農五師在哈密墾區相繼創建了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紅星三場、紅星一牧場。
1959年農五師抽調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部分戰士,挺進人跡罕至的巴木墩荒原,修渠引水、開荒造田,組建起了紅星四場。紅星二牧場則是在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三營八連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團場之所以冠以“紅星”二字,是因為其建制沿革可追溯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戰功赫赫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該部也是我黨在延安時期建立的第一支儀仗隊,曾被毛主席授予“紅星部”光榮稱號。
2004年,紅星四場和紅星二牧場合併組建成立紅星四場中心團場。

自然資源

團場擁有獨立水源。天山東段喀爾里克峰以東冰川水資源充足,足可以保證工業生產用水,團場現有獨立引水渠系,地表水年引水量為500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年開採儲量約為2135.3萬立方米。團場石材資源、礦產資源儲量大,急待開發。目前已探明且儲量較大的有煤、鐵、金、銅、鉬、花崗岩等。團場旅遊資源頗豐。巴木墩渠首依山傍水,林木茂密,且有多處古蹟正在發掘。
團場轄區土地資源豐富,國土面積約189萬畝,可保證大企業用地發展需求保證足夠的的發展空間。
哈密地區擁有豐富的風力資源,由於三山夾二盆的獨特地形構造,風力資源極為豐富,全年風力在8級以上的大風日數平原戈壁地區達到110天左右。另外哈密交通發達,建設風電整機項目還可輻射甘肅河西走廊風區。新疆九大風區,哈密占3個,即十三間房風區、哈密東南部風區和淖毛湖風區,三大風區風功率密度≥150W/m2,總面積約5.2萬km2,計算風能儲量9617.6萬kW,技術可開發量7550萬kW,具有建設大型風電場的優越條件。依託風能資源優勢,哈密和十三師已先行規劃風電發展區域。
哈密地區富含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年日照時間為3357.6小時,東部星星峽可達3677.1小時,是全國日照時間最多的地區之一。太陽輻射151.4kW/㎝2·a,僅次於青藏高原,是全國少數光熱資源優越地區之一。特有的光、熱資源,為團場生產甘甜爽口的葡萄、綠色健康的哈密大棗以及譽滿海內外哈密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為團場特色林果業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團場建有2萬畝優質哈密大棗和葡萄基地,哈密種植大棗和葡萄約30萬畝。

經濟發展

紅星四場中心團場是一個以農牧綜合經營為主的國有團場,現已開墾耕地面積49000餘畝,草場面積約170餘萬畝,其中山地草場約47萬餘畝,荒漠半荒漠草場約119萬餘畝。產業結構布局為“南農北牧”,即天山以南以重點發展農業為主,天山以北以重點發展牧業為主,其餘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主要種植作物有棉花、葡萄、大棗、哈密瓜等。目前,團場基本實現節水灌溉。由於該場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哈密瓜種植,所產哈密瓜因色澤鮮艷、含糖率高,曾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銀獎和哈密地區首屆絲綢之路賽瓜會金獎等殊榮。
牲畜種類主要以奶牛和羊為主,其中羊只品種山區以阿勒泰羊和絨山羊為主,農區以多浪羊為主,團場有著廣闊的草場資源,十分適宜牧業發展。“十五”期間,完成了山區草場改良(完成了6000畝草場自壓噴灌改良)。
團場“十一五”末,將實現“56211”工程,即:農業種植面積5萬畝,畜牧業牲畜存欄6萬頭(只),完成低產田改造2萬畝,種子田基地建設1萬畝,綠色優質中晚熟哈密瓜基地建設1萬畝。
團場是十三師重工業產業園區,園區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且在快速的發展中,該園區目前已引進中煤集團、重慶煤業集團、億樂焦化、弘毅建材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企業入駐,此外,哈密市有色金屬加工區也緊鄰團場,一大批金、銅、鎳等有色金屬礦均分布於團場或團場周邊。

社會事業

建場50多年來,全場廣大幹部職工民眾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始終牢記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騎馬放牧巡邏、種地站崗值班,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勞武結合,衛土守邊,以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詮釋著“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在建設邊疆、鞏固邊防、反對民族分裂和維護邊疆穩定中發揮了建設大軍、中流砥柱和銅牆鐵壁的作用。

交通運輸

紅星四場地處新疆東大門,是內地入疆第一團,距哈密市約40公里,據哈密且周邊與哈密市大泉灣鄉、沁城鄉、芨芨台鄉及紅星一牧場開發區、紅山農場開發區相鄰(人口近6萬餘人)。連--霍公路、哈--巴公路等國家級、省級公路均從團場轄區通過,蘭新鐵路及正在新建的蘭新鐵路複線、京—烏高鐵等在團場轄區交匯,此外,哈密民航機場距團場也僅20餘公里,通達的交通網路為建市提供了便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