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二師三十一團

農二師三十一團

早在漢朝初期,所處的尉犁縣境內就被譽為西域綠洲城廊之一。尉犁西漢時為渠梨國,此地即為漢兵屯田重地,置使者校尉領護屯田。唐貞觀二十二年,唐置焉耆都督府,渠梨地屬唐。到清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清政府在英格可里設撫揖招徠局,創辦民屯,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渠梨、山國舊地卡克里克置新平縣。民國三年(1914),因新平與雲南一縣同名,故更名尉犁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二師三十一團
  • 總人口:9238人
  • 有耕地:4.15千公頃
  • 已開墾種植:6.2萬畝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教育狀況,

歷史沿革

尉犁地扼中“絲綢之路”南道咽喉,是溝通中西文化的紐帶。古代塔里木人、羅布人、匈奴人、敦薨人、蒙古人、維吾爾族人和漢族等各民族,發揮聰明才智,共同創造了這片神奇而美麗的綠洲文化。

經濟發展

農業以種植棉花紅棗庫爾勒香梨為主,畜牧業以飼養塔里木河馬鹿為主。該團所產的棉花纖維長,品質高,可生產各種高檔棉紗;香梨(年產4000噸)具有個大、皮薄、汁多、芳香、甘甜的特點;鹿茸(年產1.5噸)具有架型大、勻稱、美觀、飽滿的特點。所產的香梨、鹿茸遠銷香港、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建團40多年來,該團已建起現代化的辦公大樓、教學樓、門診摟、文化中心、人民商場、幼稚園等,交通便利,初具現代化城鎮規模。
見過胡楊的人都知道,胡楊的葉子是圓形的。但幼年時期的胡楊葉卻是扁長的,就像柳樹的葉子。如果把31團比作一棵胡楊樹,那么它也應該有過扁長葉子的時期。
1958年3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青團第二次全委會倡議全體共青團員自己捐款創建農場,決議傳到農二師,全師幹部戰士積極回響,捐款熱潮湧動,人數達到16745人,捐款總額達到64萬元。那些普通的戰士啊,為了革命事業的發展,將自己轉戰南北積存的微薄津貼捐獻出來,就是讓開發塔里木的戰役早一天打響。“風起時黃沙滾滾,晴天時瀚海無垠”的“死亡之海”能建成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嗎?1958年5月4日,在一片原始胡楊林里的建場慶典大會上,“共青團農場”正式成立,康秉仁場長代表最先到達的1247人以高昂的熱情,充滿信心地表了態:“當年建場,來年豐收。”
塔克拉瑪乾的五六月,驕陽似火,茫茫大沙漠乾燥炎熱,軍墾戰士就住在胡楊樹下搭的油布棚里,喝的是鹹水,吃的是玉米面饃。由於油水少,壯小伙一頓可以吃10個大饅頭外加一盤麵條,儘管如此,戰士們卻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披星戴月,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建設農場。
1966年木材加工廠
1965年,師部本著充分利用土地的原則,對團場進行土地分類規劃,重新進行勘測。
1969年9月,共青團農場改番號為三十一團。
1971年,三十一團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同時進行條田改建和工程性平地,為農作物穩產、高產打下了良好的基 礎。
功模會全體代表1973
同時利用農閒集中力量會戰。1980年起,三十一團提出“糧食自給、狠抓棉花、扭轉虧損”的發展方向,逐年擴大棉花面積,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實行科學種田,推廣植棉新技術,到1981年團場盈利74.71萬元,甩掉了財務虧損的帽子;1985年後,不斷加強責任制辦法,80年代末到1990年,團提出“農抓棉、林抓園、牧抓羊鹿、工業抓石棉”的總體戰略方針。1994年,全團實行兩費部分自理為主的承包責任制。1995年,三十一團社會總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1990年的31團
豐收的日子總透著無限的喜悅,當火紅的秋天一次次來臨時,共青團農場的開荒戰士們有了自己的辦公室,有了自己的食堂、宿舍、託兒所、招待所。現在,近半個世紀過去了,31團職工早過上了“平地起高樓,二八換鐵牛,日夜不缺電,甜水家家流,娛樂現代化,民眾樂悠悠”的生活。

教育狀況

三十一團中學開展中小學生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為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9月份以來,31團中學在全校開展了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31團中學多年以來,於駐團派出所結成了普法宣傳對子,聘請了派出所所長潘立啟為學校的法制宣傳校長。此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學校邀請了派出所民警張弛等同志,利用學生在操場訓練、每周課外活動時間和德育課上,結合“五五”普法工作,來進一步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意識。 一是結合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實際案例,講解犯罪發生後所帶來的後果;二是集中學生進行法制課教育,以典型案例進行討論,使學生加深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認識;三是圍繞“自覺學法守法,爭做文明公民”的主題,開展了讀書活動,教育學生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團中學組織的法制教育活動,共出動警力30人次,受教育學生2000餘人,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廣大師生和家長反映:法制宣傳教育通俗易懂,孩子們愛上法制課而且獲得了不少知識。(李春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