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狀河道

辮狀河道

辮狀河道是一種平原河流地貌,其主要成因為分叉型河床導致,河床因心灘、沙洲造成河床分叉,寬窄相同,形似髮辮,所以稱為辮狀河道。

辮狀河道多發育在山區或河流上遊河段以及沖積扇上。多河道、多次分叉和匯聚構成辮狀。河道寬而淺,彎曲度小,其寬/深比值>40,彎度指數<15,河道砂壩(心灘)發育。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遷移迅速,故又稱為“遊蕩性河道”。

由於河流經常改道,河道砂壩位置不固定,故天然堤和河漫灘不發育。由於坡降大,沉積物搬運量大,並以底負載搬運型式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辮狀河道
  • 外文名:braided channel
  • 性質:一種平原河流地貌
  • 成因:由分叉型河床導致
  • 主要分布:多發育在山區或河流上游及沖積扇
  • 特點:寬而淺、彎曲度小,心灘發育
特點,沉積特徵,河床亞相,河漫亞相,沉積模式,二元結構,

特點

①河水淺而水流急;
②具有多河道;
③河床坡降大;
④河道寬而淺;
⑤側向遷移迅速。

沉積特徵

辮狀河道河床寬而淺,河道反覆分岔合併,受不穩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廢棄改道,所以其沉積主要發育河床和河漫灘亞相,與曲流河相比,不發育堤岸牛軛湖沉積亞相。

河床亞相

河床滯留沉積
與曲流河道相同,出現於河床底部,以砂礫沉積為主,其上發育心灘。
特點是表源可不同、厚度小、成分雜和呈疊瓦狀排列。
心灘沉積
與河流水動力結構有關,彎曲度較低,短距離內近於順直河道,可沿主流線形成兩個螺旋式前進的對稱環流。
上游侵蝕,沉積物較粗,下游沉積,沉積物較細,心灘向下游遷移。心灘沉積物複雜,粒度較粗,且變化範圍較寬,發育大型槽狀和板狀交錯層理。心灘又可根據其形態、發育規模、發育程度、穩定性等特徵對其進行分類。

河漫亞相

河漫亞相包括河漫灘沉積、河漫沼澤沉積和河漫湖泊沉積。
河漫亞相主要出現於平原河流中,主要為粉砂岩粘土岩,沉積物粒度是河流沉積中最細的。

沉積模式

尚未概括出得到大家認同的辮狀河道沉積模式,通常以加拿大魁北克省泥盆系巴特里角辮狀河道垂向序列作為辮狀河道沉積模式的代表。鄂爾多斯辮狀河道沉積主要發育於下石河子組。
與曲流河道相比,辮狀河道在垂向層序上有以下特點:
①河流二元結構頂層粗粒沉積發育較好,厚度較大,而頂層細粒沉積不發育或厚度較小。
②底層沉積粒度粗,成分及結構成熟度較低,發育砂礫岩
③發育由河道遷移產生的各類型層理(塊狀或平行層理,大型板狀交錯層理,巨型槽狀交錯層理)。
④發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不發育泛濫平原細粒沉積物。

二元結構

沉積物自下而上由粗粒的礫岩漸變到細粒的泥岩,具正韻律或正旋迴特徵,每期旋迴底部發育明顯的底沖刷現象。下部岩性以砂礫岩、粗砂岩為主,多發育底沖刷構造,呈透鏡體不連續分布;向上常發育不基清晰的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上部常見波狀層理,岩性從下往上由細礫岩、中粗砂岩、細砂岩、粉砂岩組成頂部常為粉砂岩或泥岩類的泛濫平原沉積,發育水平或小型波狀層理,主河道區旋迴頂部的細粒沉積往往不發育。
這種從下往上依次由河床滯留沉積,河道砂壩以及泛濫平原構成下粗上細典型的“二元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