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私論》是唐代牛僧孺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辨私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牛僧孺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辨私論
近古之人所謂私者,謂苟牟於利,苟處於逸,苟潤其屋者也。僧孺以為斯皆小人之私,非聖人之私也。夫聖賢無私,而不自知其私也。何者?必公其身以利於人,是不私一身而使天下私之也。胡以言之?夫嬰兒見保傅之母,則吒然而識,非有知而親之,利其乳哺而私之也;櫪馬見廁養之夫,則奮然而嘶,非有知而親之,利其芻粟而私之也。夫天下之人,非復乳孩櫪馬之愚也,苟有公其身而利之者,孰不利而私之乎,故賢君良臣,必私天下而公其身,故天下之人皆私而親之;暗君愚臣,必公天下而私其身,故天下之人皆公而疏之。人疏之者多,故天下任其亡也;親之者多,故天下欲其昌也。昔大禹之手足胼胝,是公其身於理水也;咎繇之謨明弼諧,是公其身於規諫也;傅說之對揚王庭,是公其身於輔佐也;周公之吐握勤拳,是公其身於禮賢也;宣父之作《春秋》刪《詩》《書》,是公其身於垂教也。故有夏之人思大禹之功,有虞之人思皋陶之直,有殷之人思傅說之政,有周之人思周公之勤,有道之人思宣父之教,或開國尊其嗣而私之,或建祠崇其像而私之。至於殷辛之聚財鹿台,是以天下之利私於己也,故天下公而疏之;秦始皇之廢棄諸侯,是以天下之爵私於身也,故天下亦公而疏之。故武王公天下之財而散之,而天下之兆庶皆私而親之;高皇帝公天下之爵而封之,而天下之英雄亦皆私而親之。是以自私者,人公而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夫聖賢非必公其身,私在其中,不得不公也;天下非必私於一人,公在其中,不得不私也。余謂亡國之君,亡家之臣,亡身之人,俱不得私之道也,非聖賢之無私也。
作者簡介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元和三年(808)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對策第一,授伊闕尉。以對策直言時政,久不調。後除河南尉,遷監察御史,歷禮部、考功員外郎、庫部郎中知制誥、御史中丞、戶部侍郎。長慶三年拜相。寶曆初,出為武昌軍節度使。大和四年,復相;六年,出鎮淮南。開成二年,為東都留守,征拜左僕射,復出鎮襄州,累進司徒。會昌中,李德裕用事。罷為太子少師,復留守東都。三貶為循州長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長史,復遷太子少師。卒。僧孺與令狐楚、李家閔突厚,史稱“牛黨”,與李德裕黨交惡,史稱“牛李黨爭”。著有《玄怪錄》(一作《幽怪錄》)十卷。今存殘本。《全唐詩》存詩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