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韭矢竹

辣韭矢竹

辣韭矢竹 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 Yanagita 混生竹,於1934年在日本的水戶市被發現。稈高2m,徑1~2cm。稈節間膨脹成花瓶狀,稈形奇特,四季濃綠,極富觀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辣韭矢竹
  • 拉丁學名: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 Yanagit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北美箭竹族
  • :矢竹屬
  • 亞屬:矢竹亞屬
  • 分布區域:原產日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生長規律,

形態特徵

混生竹。稈高2m,徑1~2cm。稈節間膨脹成花瓶狀。
竿高2-5米,粗0.5-1.5厘米;節間長15-30厘米,綠色,無毛;竿環較平坦;籜環有籜鞘基部宿存的附屬物;節內不明顯;竿的中部以上才開始分枝,每節具1分枝,近頂部可分3枝,枝先貼竿然後展開,越向竿頂端則分枝越緊貼竿,二級枝每節為1枝,通常無三級分級。籜鞘宿存,草綠帶黃色,背面常密生向下的刺毛,全緣;籜耳小或不明顯,具少數條短刺毛;籜舌圓拱形;籜片線狀披針形,無毛,全緣。小枝具5-9葉;葉鞘在近枝頂部的無毛,枝下部的具密毛;葉耳不明顯,具白色平滑而平行的鞘口繸毛數條;葉舌高1-3毫米,革質,全緣,背面有微毛;葉片狹長披針形,長4-30厘米,寬7-46毫米,無毛,邊緣之一邊有鋸齒狀的小刺,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有光澤,下表面淡白色,次脈3-7對,小橫脈呈方格子狀。圓錐花序位於葉枝的頂端;小穗線形,含5-10朵小花,長1.5-4.5厘米,寬3-4毫米;穎2,第一穎較小;外稃卵形,長11-15毫米,先端具芒狀小尖頭,邊緣自中部以上生微毛,具小橫脈呈方格狀;內稃長7-8毫米,前面有縱溝且有毛,具小橫脈亦呈方格狀;鱗被3,長2.5-3.5毫米,近於相等或其中一片較大,膜質透明,橢圓形,先端尖,上端有纖毛,脈紋平行;雄蕊3或4枚,花絲無毛,花葯長5毫米,黃色或帶紫色;子房無毛,花柱短,柱頭3,近於呈羽毛狀。筍期6月。

生長環境

耐寒性強。常綠淺根性植物 ,對水熱條件要求較高。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主要價值

稈形奇特,四季濃綠,極富觀賞價值。
宜用於配景,盆栽,製作盆景。竹稈、竹鞭均可做工藝品。
辣韭矢竹為混生竹,稈型奇特,呈佛肚狀,與小佛肚竹(Bambusa t)entricosa)相似,高0.5—2 m,較耐寒,主要用於庭園綠化和盆栽。

繁殖方法

常用扦插和分株繁殖
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1至22℃。
分布於長江流域, 適應性強,可在高生長期間,通過適當的鉤梢來控制其高生長,能使枝葉更加茂密。

生長規律

辣韭矢竹的出筍期為3月21日至5月5日,持續46 d,出筍數量基本呈偏常態分配,但也會受到外界環境如溫度等的影響。辣韭矢竹出筍盛期出的筍的成竹數較多,但從成竹率來看,未必是在出筍盛期最高。從成竹的全高變化來看,辣韭矢竹的平均成竹高度隨著出筍時間的推移而上升。從稈型生長量的變化來看,辣韭矢竹個體高生長曆時約為46 d,可分為4個時期,初期比較緩慢,日生長量一般為1~2 cm,上升期的日生長量2~3 cm,盛期的日生長量通常在3 cm以上,末期的日生長量在2 cm左右,並快停止生長,日生長量可回歸為Logistic方程。通過對竹稈日生長量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分析,得出10 cm和15 cm深的地溫對辣韭矢竹的日生長量起著關鍵的作用,另外日平均溫度和濕度對辣韭矢竹的日生長量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辣韭矢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