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 Cav.的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止血之功效。常用於扁桃體炎,咽喉炎,黃疸型肝炎,咳喘,肺結核,疔瘡,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辣子草
- 別稱:兔兒草、銅錘草、珍珠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屬:牛膝屬
- 種:辣子草
-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平。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止咳平喘,止血。
主治
扁桃體炎,咽喉炎,黃疸型肝炎,咳喘,肺結核,疔瘡,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療扁桃體炎,咽喉炎:辣子草50-100g,煎湯內服。
2、治療創傷出血:辣子草適量,研末外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研末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辣子草,又名牛膝菊。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莖纖細,基部徑不足1毫米,或粗壯,基部徑約4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莖枝被疏散或上部稠密的貼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莖基部和中部花期脫毛或稀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厘米,寬(0.6)1.2-3.5厘米,基部圓形、寬或狹楔形,頂端漸尖或鈍,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在葉下面稍突起,在上面平,有葉柄,柄長1-2厘米;向上及花序下部的葉漸小,通常披針形;全部莖葉兩面粗澀,被白色稀疏貼伏的短柔毛,沿脈和葉柄上的毛較密,邊緣淺或鈍鋸齒或波狀淺鋸齒,在花序下部的葉有時全緣或近全緣。頭狀花序半球形,有長花梗,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花序徑約3厘米。總苞半球形或寬鐘狀,寬3-6毫米;總苞片1-2層,約5個,外層短,內層卵形或卵圓形,長3毫米,頂端圓鈍,白色,膜質。舌狀花4-5個,舌片白色,頂端3齒裂,筒部細管狀,外面被稠密白色短柔毛;管狀花花冠長約1毫米,黃色,下部被稠密的白色短柔毛。托片倒披針形或長倒披針形,紙質,頂端3裂或不裂或側裂。瘦果長1-1.5毫米,三棱或中央的瘦果4-5棱,黑色或黑褐色,常壓扁,被白色微毛。舌狀花冠毛毛狀,脫落;管狀花冠毛膜片狀,白色,披針形,邊緣流蘇狀,固結於冠毛環上,正體脫落。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庭園空地及荒坡上。分布於浙江、江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選》:“淡、平。”“消炎,止血,治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外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