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從軍敗敵
辛雲京本是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後來移居
京兆。辛雲京的家族是
河西地區的大族,家族世代擔任將領,辛雲京兄弟數人,都以從軍統兵知名。辛雲京有勇有謀,性情剛毅果斷,而且不畏強權,每次征戰都以擒殺敵人為己任,抓俘虜和殺敵人常是全軍第一,積累功勞擔任特進官、太常卿。
安史之亂時,
史思明駐軍在
相州,辛雲京率領精兵四千名襲擊
滏陽,追擊打敗敵軍,一直打到
浪井。辛雲京因戰功居多,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加任代州都督、鎮北兵馬使(一作北京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
遭人陷害
乾元二年(759年),河東節度使
王思禮到河東任職,有人進讒言陷害辛雲京,王思禮十分憤怒,辛雲京懼怕,不知道如何辦才好。辛雲京有一部下名叫
張光晟,當初王思禮在潼關戰敗時,他的馬中箭而死,此時擔任騎兵的張光晟便把自己的馬送給王思禮,王思禮問其姓名,張光晟沒有告訴便離開。王思禮暗中記住張光晟的像貌,後來多方尋找,但沒有找到。張光晟見辛雲京無計可施,就對辛雲京說:“我曾經幫助過王將軍,向來不敢提起此事的原因,是認為用此事來取賞是恥辱。現在你有危急,請讓我去見王將軍,一定能為你解除危難。”辛雲京就高興地讓他前去。張光晟謁見王思禮,還沒有說話,就被王思禮認出來,說:“噫!你難道不是我的救命恩人嗎?為什麼這樣晚才見到你呢!”張光晟就把實情告訴王思禮。王思禮十分高興,握著張光晟的手,涕泣嗚咽地說:“我所以能有今天,都是因為你救我一命的功勞。我一直在尋找你。”於是引張光晟同床而坐,相約結為兄弟。張光晟藉機談到辛雲京的冤情。王思禮說:“辛雲京罪過也不小,現在為了你的情面而饒恕他。”王思禮於是饒恕辛雲京。
擔任節度
寶應元年(762年)二月初三日,由於河東節度使
鄧景山管理軍隊不當,致使軍隊將士發動叛亂,自己遭部下殺害。唐肅宗
李亨認為鄧景山安撫和駕馭部下不當,使得他們叛亂,因此不再追究叛亂者,而派遣使者去勸慰、安撫他們。諸將士請求讓辛雲京擔任河東節度使,
唐肅宗因辛雲京生性沉著堅毅,於是任命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兼任太原尹,並進封金城郡王。辛雲京奏請朝廷讓
張光晟擔任代州刺史。辛雲京治軍執法嚴格,部下觸犯軍法,即使是一點點過錯也不寬容,獎賞功勞也一樣,因此三軍整肅,將士們都害怕並信賴他。
寶應元年(762年)五月,辛雲京效法
郭子儀,推究審問殺害鄧景山的數十人,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掉。因此河東諸鎮大都遵奉法令。十一月,參與安史之亂的恆陽節度使
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五州投降於辛雲京。
治理太原
當時
回紇仗著已有的功勞,每次到
唐朝境內來,所到之處都大肆搶劫。劫掠到太原時,辛雲京用對異族的方法對待他們,回紇害怕不敢亂動。數年之間,太原治理得很好,沒有戰亂的憂慮。
廣德二年(764年),升任檢校尚書左僕射(新唐書作右僕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去世贈賜
大曆三年(768年),辛雲京擔任檢校尚書左僕射。同年八月二十九日,辛雲京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唐代宗
李豫追悼辛雲京時流下眼淚,下詔贈官
太尉,停朝三日,賜諡號忠獻。後來,
郭子儀、
元載拜見唐代宗時,談到辛雲京,唐代宗必定流眼淚。十一月,辛雲京遺體下葬,唐代宗派
宦官弔唁祭祀,當時將領、
宰相參加祭祀的有七十多個帳幕,喪車經過一個時辰才能上路。唐德宗
李适時,排列
至德年間以後的將領和宰相,辛雲京排在第二位。
人物成就
安史之亂中,辛雲京屢立戰功,曾率領精兵四千名奇襲
滏陽打敗敵軍。後來辛雲京擔任河東節度使,妥當處理鄧景山被殺一案,又壓服回鶻人使之不敢妄動。
歷史評價
劉昫等《
舊唐書》:①“雲京有膽略,志氣剛決,不畏強御,每在戎行,以擒生斬馘為務。”;②“雲京質性沉毅,部下有犯令者,不貸絲毫,其賞功效亦如之,故三軍整肅。”;③“雲京賞善懲惡,靜亂安邊,功著軍中,寵加身後,不亦美歟!”
歐陽修《
新唐書》:①“雲京有膽決,以禽生斬馘常冠軍。”;②“雲京性沉毅。”;③“雲京治謹於法,下有犯,雖絲毫比不肯貸,及賞功亦如之,故軍中畏而信。”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七十二》
家族成員
堂弟
辛旻,辛京杲之弟,官至太原三城使。
子孫
兒子:辛晦,官至壽州刺史。
孫子:辛讜,辛晦之侄,官至嶺南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