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畢斯病毒病

辛德畢斯病毒屬披膜病毒科甲病毒,是蟲媒病毒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蟲媒病毒有500餘種,其中120多種對人、畜有致病性,某些病毒還可以引起嚴重的疾病如腦炎等。人的感染一般在蚊蟲密度高的季節發生,多為散發。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炎、倦怠、淋巴結腫大等。皮疹常變成水泡,持續7d左右,留下褐色斑,多發生在手和足。

主要症狀,發現病毒,傳播媒介,診斷依據,相關研究,

主要症狀

主要表現為發熱、關節痛和皮疹。
臨床表現為發熱不退、腦膜炎、腦炎、皮膚損害、抽搐、肌無力等,提示該病毒可能是福建一種新發現的病毒性人獸共患病致病因子。

發現病毒

本病在世界上廣泛流行,在非洲、亞洲、大洋州和歐洲都有本病發生。1987年我們從西雙版納一例發熱患者急性期血液中分離到1株甲病毒,1997年對該病毒基因組作了序列測定及分析,從分子水平確認該毒株為辛德畢斯病毒,為雲南首次發現。用ELISA法檢測西雙版納發熱病人血清中該病毒抗體,陽性率為2.5%(3/120)。用血凝抑制試驗檢查31個縣市健康人血清中的該病毒抗體,總陽性率為19.27%(356/1847),不同縣市抗體陽性率有差異,以滇西南及金沙江河谷地帶較其它地區為高,表明人群中存在該病毒感染,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傳播媒介

庫蚊和伊蚊是傳播媒介,鳥類和家畜等脊椎動物為其宿主。人因受被感染蚊蟲叮咬而感染髮病。辛德畢斯熱在世界廣泛分布,東半球絕大多數國家均有該病存在,1974年南非發生辛德畢斯熱大流行。我國13個省、市、區血清學調查表明,新疆、寧夏、安徽等地存在SiN感染,1991年梁國棟等首次從新疆分離到SiN病毒。福建1998年首次在寧化發現SiN陽性抗體,且感染率頗高〔2〕。為查清感染情況,我們在進行斑點熱課題調研時,亦對林區部分人群、野生動物及不明熱疑似病例進行SiN血清學調查。

診斷依據

診斷主要依據抗體測定,結合臨床表現;確診則以病人中分離出SiN病原體。該病至今無特效療法,多數病例的病情是自限性的,一般用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疫苗。預防措施主要防蚊蟲叮咬、滅蚊,改變環境衛生,消除蚊蟲滋生場所。

相關研究

新華網柏林2010年5月5日電,德國漢堡本哈德—諾赫特熱帶醫學研究所日前發表公報說,該所研究人員在對蚊子的研究中首次在德國發現了源自非洲的辛德畢斯病毒。
本哈德—諾赫特熱帶醫學研究所於2009年夏季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一項針對蚊子的研究。研究人員在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滕堡州捕捉了約1.6萬隻蚊子,結果在五斑按蚊、類迷走庫蚊和尖音庫蚊3種蚊子體內都發現了辛德畢斯病毒。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上報告說,目前還無法得知德國有沒有人感染辛德畢斯病毒,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病毒已開始在德國傳播。
辛德畢斯病毒一般經由庫蚊、伊蚊等蚊蟲傳播,能引起人畜共患的辛德畢斯病毒病,感染者會出現皮膚瘙癢、發燒、關節發炎等症狀。它最早於1952年從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蚊子中首次分離出來,非洲、亞洲、大洋洲和歐洲地區都曾報告人感染這種病毒的病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