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託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
黃鶴樓,北倚
蛇山,南面
首義廣場。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0000平方米。因舊址紅牆紅瓦,武漢人稱之為
紅樓。
20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
國家旅遊局評定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紀念館收藏與展覽辛亥革命歷史文物,弘揚民族文化,以及與辛亥革命歷史相關的文物、照片、文獻、資料的徵集、收藏、保管與展覽交流、相關學術研究、教育推廣、文化產業開發。
現任領導
館長、黨委書記:魏德勛
起義經過
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並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
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
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
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
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回響,260餘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榮譽
紅樓於1961年以“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名義經
國務院公布為首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依託紅樓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館名。經過2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這裡已然並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紀念中心及其史跡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中心、陳列展覽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邁進,並已先後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館內現有兩個主題性的基本陳列:一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前者以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場景與風貌;後者布置於舊址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歷史。
2017年5月18日,在
首都博物館接受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
歷史由來
基本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託武昌起義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8693㎡,其中用於展覽的面積為3500㎡。建館20多年,因為場館建設、環境改造以及舊址維修等原因,陳列場館有所改變,但始終保留《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兩個基本陳列。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現布置於都督府舊址一二層,通過實物、歷史照片,真實再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誕生地的歷史風貌。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布置於舊址院內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
此外,在院內東配樓中段辟有200㎡的臨時展覽展廳。《沈漢生先生辛亥革命文物珍藏展》、《辛亥革命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展》等40多個展覽曾在此展出,這些展覽也曾深入武漢市各學校以及湖北省地縣巡迴展出。
貴賓題詞
1979年3月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宋慶齡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和“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兩方匾名。
1981年10月14日,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中華書局總編輯
李侃為本館題寫“楚天茫茫涵正氣,長江浩浩育英豪”。
1981年10月15日,廣東代表團代表
廖鉞為本館題寫“蛇山當年炮聲隆,傾倒清廷首義功,盪盡寇氛民作主,江山永照紅樓紅”。
1981年10月17日,孫中山孫女
孫穗芳為本館題寫“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統一而努力奮鬥”。
1981年10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李新為本館題寫“紅樓凝碧備,黃鶴繞青松,英雄垂不朽,休唱大江東”。
1982年5月,原
武漢軍區、
成都軍區政委
成仿吾為本館題寫“創業艱難憶昔賢,登臨憑弔想當年,惟希萬代後來者,遠勝從前開路磚”。
1982年7月,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本館名譽館長
章開沅為本館題寫“辦好博物館,等於辦好一所社會大學,所以大家都要關心這方面工作”。
1982年初夏,
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
唐長孺為本館題寫“江漢英靈盪王朝,風流人物又今朝,登樓無限蒼茫意,革命豪情逐浪高”。
1982年夏,著名歷史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周谷城為本館題寫“艱辛歷史到於今,祖國欣欣正向榮,七十年來思往事,毋忘革命有先行”。
1982年秋,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首道為本館題寫“中山遺志劃一規,兩岸同飲長江水,協力振興我中華,團圓時節酒方醉”。
1984年3月25日,日本青年代表團團長小林文男為本館題寫“在春霧武昌,憶辛亥中山之偉業永不變”。
1984年12月9日,安徽省委宣傳部參觀團為本館題寫“辛亥起義首武昌,世間不信有帝王,人民當家作主後,前世之師豈可忘”。
1987年7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
楊靜仁為本館題寫“統一祖國,振興中華”。
1988年10月6日,台灣地區“立法委員”、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
胡秋原為本館題寫“首義文獻,湖北之榮,斑斑熱血,永勵後昆”。
1988年10月29日,香港工會社團為本館題寫“辛亥革命,永垂青史”。
1988年10月,民革中央監察委員、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當代著名書法家
王遐舉為本館題寫“推翻帝制五千載,三山拔去天清澈”和“雲龍風虎,喚起民眾”。
1988年秋,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全國政協委員
孫軼青為本館題寫“封建如枷民倒懸,終招辛亥炮聲喧,雄懷敢叫皇朝廢,開創共和新紀元”。
1989年5月,美國宗教訪華團團員
吳楚燃為本館題寫“發奮圖強”。
1991年2月,原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
劉西堯為本館題寫“填《憶秦娥》 憶念紅樓,長江岸,紅樓終屬人民主。人民主,風新政治,至今懷汝。雄鷹展翅,歡欣舞,西風糖彈肥鴞鼠。肥鴞鼠,國威重振,速清貪腐”。
1992年3月2日,日本
大分縣書畫訪問團團長齊藤松平為本館題寫“天下為公”。
1992年7月20日,美中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孫中山之孫
孫治強為本館題寫“民國之門”。
1994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
李鐵映為本館題寫“中華第一槍”。
1996年5月9日,德國駐華大使康賽德博士為本館題寫“我很榮幸地來到中國革命的發祥地,這次革命再現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光輝”。
1996年10月30日,台灣歷史學家吳湘相為本館題寫“武昌是辛亥革命聖地亦民國之門,今年是辛亥革命八十五周年,我以朝聖的心前來,特書此留念”。
1996年10月30日,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韋玉華為本館題寫“我武威揚,華夏輝煌”。
2001年9月20日,台灣地區前“監察院院長”
王作榮為本館題寫“緬懷先烈,益勵來茲”。
2001年9月24日,武漢“光谷”海外顧問
李天培為本館題寫“發揚辛亥革命精神,完成和平統一祖國”。
2001年10月23日,台灣地區前“
行政院院長”
郝柏村為本館題寫“全體中華民族永遠以孫中山先生推翻專制帝制為榮並繼承其遺志及早完成中國現代化”。
2003年9月21日,台灣地區“立法委員”、
蔣介石之孫
蔣孝嚴為本館題寫“緬懷歷史,放眼未來”。
地理位置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場,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