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義史3:史學五種

辛亥武昌首義史3:史學五種

《辛亥武昌首義史3:史學五種》是2006年5月1日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天瑜。

基本介紹

  • 書名:辛亥武昌首義史3:史學五種
  • 作者:馮天瑜
  • ISBN:7307049929
  • 頁數:484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專門史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著有《中華文化史》(合著)、《中華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論》、《張之洞評傳》、《晚清經世實學》(合著)、《解構專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千歲丸”上海行——1862年日本人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術語生成》、《“封建”考論》等。

內容簡介

辛亥武昌首義作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尤其是作為民國的開國故事,從發生之始即有記述文字出現,以後又續有史編。武昌起義不久,蘇生撰《中國革命史》面世。本書公元紀年皆用拉伯字,陰曆皆用漢字數碼,以示區別。
本書考察辛亥武昌首義爆發的社會歷史背景,著重追溯湖北革命團體的衍生及聯合情況,革命黨人長期的宣傳、組織工作,細密辨析武昌首義的過程,對若干關鍵問題、歷史細節重新追究,力圖糾正一些習慣性錯誤。考察全國各地回響首義的情形,以及首義後革命逐漸在湖北地區喪失勝利果實的過程。探討辛亥武昌首義提供的豐富而深切的歷史經驗教訓

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湖北社會狀況
第一節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勢力深入湖北
一、開商埠,設領事,向華中腹地打人楔子
二、圈占租界
三、設立銀行,控制金融
四、興辦工廠,輸出生產資本
五、辟航道、築鐵路,控制交通
第二節 後期洋務建設的中心地區
一、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興辦及夭折
二、近代文教設施創立、留學生派遣與新知識分子群體出現
三、湖北新軍的組訓及其特點
第三節 湖北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和特點
一、湖北民族資本的形成
二、湖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狀況
三、艱難困頓的湖北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
第二章 湖北革命組織的建立、演變和發展
第一節 武昌花園山聚會
一、武昌花園山聚會緣起
二、武昌花園山聚會的革命活動
第二節 科學補習所和日知會
一、繼花園山聚會而起的科學補習所
二、日知會的演變及其活動
三、日知會“丙午之獄”
第三節 同盟會湖北分會
第四節 其他革命小團體
一、群學杜
二、黃岡軍學界講習社
三、鴆譯書社
四、天錫會
五、鐵血軍
六、安郡公益社
七、神州學社
八、蘄春學社
九、集賢學社
十、輔仁會
十一、忠漢團
十二、自治團
十三、將校研究團
十四、種族研究會
十五、軍隊同盟
十六、湖北軍隊同盟會
十七、群治學社
十八、振武學社
十九、蘭友社
二十、益智社
二十一、競存社
二十二、義譜社
二十三、德育會
二十四、武德自治社一
二十五、振團尊心會
二十六、黃漢光復黨
二十七、數學研究會
二十八、群英會
二十九、柳營詩社
三十、共和會
第五節 共進會
一、組織緣起
二、湖北共進會的活動
三、會員分布
第六節 文學社
一、文學社的成立
二、文學社的組織發展及活動概況
[附錄]文學社各單位代表名錄
第七節 湖北各革命團體的特點
一、組織愈趨健全
二、黨人埋頭苦幹
三、以運動新軍為重點
四、高張“救亡圖存”旗幟
第三章 暴風雨前
第一節 清朝立憲流產及湖北立憲派的活動
一、清廷的預備立憲與立憲派的出現
二、湖北立憲派從“哀請立憲”轉為決心“推倒皇族內閣”
第二節 湖北人民保衛鐵路權益的鬥爭
一、1909~1910年間湖北鐵路風潮的勃興
二、1911年湖北鐵路風潮的曲折發展
第三節 湖北城鄉民眾的自發性暴動
一、農村的凋敝和饑民起事
二、會黨在湖北的活動及溫朝鐘領導的會黨起義
三、各州縣的反洋教鬥爭
四、武漢的市民運動及報刊的激進傾向·吳一狗事件和《大江報》社評事件
五、湖北當局嚴防革命的軍事部署·新軍的憤懣
第四章 武昌起義
第一節 湖北革命組織的聯合和起義計畫的制訂
一、中部同盟會的組建及長江中下游武裝起義的發動
二、文學社與共進會的聯合趨勢
三、起義經費的籌措
四、聯合會議的召開及起義計畫的制訂
五、南湖炮隊失事與起義指揮機關的分散設定
第二節 機關敗露,彭、劉、楊殉難
一、1911年10月9日寶善里失事
二、小朝街軍事指揮部的緊急決策
三、小朝街機關破壞,彭、劉、楊慷慨就義
第三節 工程營、輜重隊發難,革命軍楚望台會師
一、19¨年10月10日夜城內工程第八營打響起義第一槍
二、1911年10月10日夜城外輜重隊首先縱火,第二十一混成協直屬各營隊舉義
三、右旗第二十九標回響
四、右旗第三十標回響
五、炮隊第八標人城參戰
六、陸軍測繪學堂回響
七、左旗第三十一標留守部隊回響
八、左旗第四十一標衝破黎元洪阻撓,奔赴楚望台
九、南湖第三十二標起義入城
十、南湖馬隊第八標入城擔任“傳騎隊”
十一、陸軍第三中學及其他軍事學堂舉義
第四節 攻克督署,占領武昌
一、武昌城清方布防大概
二、革命軍攻克督署的戰鬥
第五節 漢陽、漢口光復
一、漢陽駐軍起義
二、漢口駐軍起義及漢口軍政分府成立
三、信陽駐軍起義
第六節 武昌起義期間的清方動向
一、清湖北軍政要員相繼出逃一“
二、清廷對湖北“失職”要員的處置及應變措施
第五章 湖北軍政府的成立及建制
第一節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成立
一、諮議局聯席會議和都督人選的確定
二、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早有預案
三、謀略處組成和建元改制、黎元洪剪辮
四、武昌商紳會議與軍政府祭天大典
第二節 軍政府組織及直屬機構
一、立憲派與革命黨人在人事安排上的爭奪
二、總監察處
三、集賢館
四、中華民國公報館
第三節 軍事行政和鄂軍的組建
一、軍務部的組織和人事
二、湖北民軍(簡稱鄂軍)的規章制度
三、軍隊擴編
四、漢陽兵工廠的管理
五、陸軍測量局的設立
第四節 內務部及內政革新
一、內務部沿革
二、變更地方行政體制
三、選用各縣知事,頒行《府縣行政暫時規定》
四、安撫各屬
五、籌設警察
六、革除舊俗
第五節 理財部及財政措施
一、理財部組織大要
二、廢除惡稅
三、接收存款
四、募集公債
五、救急辦法
第六節 外交部
一、外交部沿革
二、湖北軍政府期間的外交活動
第七節 法務部
第八節 交通部
第九節 實業部
第十節 教育部
第十一節 鄂州約法
一、鄂州約法的制訂
二、湖北臨時議會成立
第六章 陽夏戰爭
第一節 漢口爭奪戰
一、民軍初戰告捷
二、張景良瀆職,漢口戰局轉危
三、黃興抵漢督師
四、清軍縱火,民軍苦戰敗退
五、宋錫全率部擅離漢陽,詹大悲東下求援
六、漢口商民的義勇行為
第二節 漢陽保衛戰
一、黃興出任戰時總司令
二、湖南援軍抵達漢陽
三、民軍反攻漢口,功敗垂成
四、清軍開始進攻漢陽,民軍從武昌偷襲漢口失敗
五、漢陽戰場的往復拼殺
六、湘軍王、甘兩部擅自撤離前線
七、漢陽失陷前的死戰
第三節 協助民軍參戰的各種志願戰鬥組織
一、鄂軍敢死隊
二、學生軍
三、童子軍
四、上海援鄂志願決死團
五、廣東決死隊
六、獨立將校決死團
七、特別義勇軍
八、陸軍特別同學後盾軍
九、游擊隊
十、社會黨敢死隊
十一、南洋敢死隊
十二、江南敢死隊
十三、中央敢死隊
十四、中國學生決死隊
十五、橫濱敢死團
十六、戰時運輸隊
十七、湖北女子北伐隊
十八、學士軍
十九、和尚軍
二十、奮勇軍(一)
二十一、奮勇軍(二)
二十二、河南奮勇軍
第四節 海軍反正
一、黎元洪致書薩鎮冰
二、海軍醞釀反正和正式易幟
三、陽夏戰爭末期海軍的行動
第五節 陽夏戰爭的後果
一、拖住清軍主力,給各省光復創造時機
二、袁世凱東山再起
第六節 陽夏戰爭民軍失利的原因
一、指揮不統一,內部不團結
二、部分舊軍官不能用命
三、士兵新募,軍紀渙散,而又無暇整頓
四、軍事布置失誤甚多
第七章 十府一州光復及四川資州鄂軍起義
第一節 漢川、京山起義
一、梁氏兄弟領導的漢川起義
二、劉英領導的京山起義
第二節 黃州光復
第三節 宜昌光復
一、黨人在宜昌的活動
二、宜昌軍政府支部成立
第四節 施南光復
一、日知分會、天錫會等革命團體在施南的活動
二、施南駐軍起義及領導權的爭奪
第五節 攻取荊州、沙市
一、武昌起義前後的荊州形勢
二、宜昌分司令部攻取荊州的決策
三、民軍勝利進入沙市
四、民軍由草市圍攻荊州,荊州將軍請降
五、民軍之間的權利之爭
第六節 鄖陽光復
第七節 安陸光復
第八節 襄陽光復
一、清兵備道妄圖頑抗
二、光化軍的由來和進取襄陽
三、襄陽軍政分府和司令部成立
第九節 招討安襄鄖荊
一、季雨霖出任安襄鄖荊招討使
二、梁鐘漢、劉英、李亞東三部的編並
三、沙洋分兵和安陸戡亂
四、安撫襄陽和整編軍隊
五、聯絡各方,出師北伐
六、北伐中途班師,招討工作結束
第十節 鄂軍資州起義
一、鄂軍人川後的複雜局勢
二、鄂軍殺端方,資州舉義
三、重慶、萬縣軍民歡迎鄂軍
第八章 各省回響
第一節“易幟獨立”成功的地區
一、湖南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回響
二、陝西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一日(1911年10月22日)回響
三、九江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三日(1911年10月24日)回響
四、南昌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十日(1911年10月31日)回響
五、山西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八日(1911年10月29日)回響
六、雲南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初九日(1911年10月30日)回響
七、貴州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回響
八、上海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回響
九、蘇州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回響
十、鎮江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回響
十一、南京 宣統三年辛亥十月十二日(1911年12月12日)攻克
十二、浙江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四日(1911年11月4日)回響
十三、廣西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回響
十四、安徽 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回響
十五、福建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回響
十六、廣東宣統三年辛亥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回響
十七、重慶 宣統三年辛亥十月初二日(1911年11月22日)回響
十八、成都宣統三年辛亥十月初七日(1911年11月27日)回響
第二節 回響未果的地區
一、石家莊
二、灤州
三、山東
四、河南
五、甘肅
六、綏遠
七、東北三省
八、新疆
第九章 停戰議和
第一節 陽夏戰爭期間的和談嘗試
一、袁世凱剿撫兼施的兩面手法
二、南北間的最初接觸
三、漢陽失陷後湖北軍政府的混亂局面及黃興東下
第二節 從停戰到議和
一、帝國主義列強的“助北壓南”方針
二、英國公使、領事斡旋停戰
三、由漢口議和改為上海議和
第三節 半途而廢的北伐
一、湖北軍政府籲請援軍及各省增援湖北
二、湖北軍政府派系之爭的加劇
三、北伐軍組成及北伐夭折
第十章 辛亥革命在“首義之區”的失敗
第一節 武昌集團的形成及危害
一、陽夏戰爭結束後黎元洪實際地位的變化
二、在武昌建立中央政府計畫的提出及其被擱置
三、黎元洪從大元帥到副總統
四、以“擁黎反孫”為宗旨的民社成立,武昌集團與南京臨時政府對立日益明顯
五、定都之爭
六、孫中山武漢之行
七、黎元洪統治期間的湖北社會
第二節 湖北黨人挽救革命的鬥爭及其失敗
一、群英會“二次革命”
二、祝制六倒黎未遂,張振武北京遇害
三、南湖馬隊“倒黎”失敗
四、袁黎的進一步勾結和“改進團”的“反袁倒黎”
五、“霸王請客”和“二段督鄂”
尾 聲
辛亥武昌首義史大事略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