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可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詩人借追念平生,寫出自己的生活、情性;中間八句為第二段,寫旅途夜行,也寫內心所感;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自己對未來人生道路的抉擇,決心返歸。全詩主要表現對田園自由生活的依戀,和對世俗官場的厭倦。詩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真切、生動地寫出了江上夜行途中的所見、所遇,襯托著詩人澄清靜穆之心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 作品別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陶淵明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陶淵明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1
閒居三十載2,遂與塵事冥3
詩書敦宿好4,林園無世情5
如何舍此去6,遙遙至南荊7
叩枻新秋月8,臨流別友生9
涼風起將夕10,夜景湛虛明11
昭昭天宇闊12,皛皛川上平13
懷役不遑寐14,中宵尚孤征15
商歌非吾事16,依依在耦耕17
投冠旋舊墟18,不為好爵縈19
養真衡茅下20,庶以善自名2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辛丑:指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年)。赴假:赴準假之所,意即銷假返任。朱自清《陶淵明年譜中之諸問題》對此辨釋甚詳:曰:“《自新篇》云:‘陸機赴假還 洛,輜重甚盛。’此寧類‘急假’耶?抑機吳人,若雲假還,何得向洛耶?足知‘赴假’當即今言‘銷假’意。淵明正是銷假赴官,故有‘投冠’‘養真’等語耳。”江陵:當時的荊州鎮地,是荊州刺史桓玄的駐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行:經過。塗口:地名,即今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北宋前名塗口。
  2. 閒居:閒散在家。三十載:詩人二十九歲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載”是舉其成數。一說“三十”應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閒居了六年。
  3. 塵事:指世俗之事。冥:冥漠,隔絕。
  4. 敦:厚。這裡用作動詞,即加厚,增加。宿(sù)好(hào):昔日的愛好。宿,宿昔,平素。
  5. 林園:一作“園林”。世情:世俗之情。
  6. 如何:為何。舍此:指放棄田園生活。
  7. 南荊:荊州治所在湖北江陵,江陵古屬南方楚國之地,故西晉稱荊州為南荊。東晉沿用此習稱。《文選》作“西荊”。
  8. 叩(kòu):敲,擊。枻(yì):船舷。《楚辭·九歌·湘君):“佳耀兮蘭枻。”王逸註:“枻,船旁板也。”新秋:即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
  9. 臨流:在水邊。友生:朋友。生是對年輕讀書人的稱呼。《詩經·小雅·常棣》:“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10. 將夕:暮之將臨。夕,傍晚。
  11. 湛(zhàn):澄清,清澈。虛明:空闊明亮。
  12. 昭昭:光明,明亮的的樣子。
  13. 皛(xiǎo):潔白明亮的樣子。川上:此指江面。
  14. 懷役:猶言負役,身負行役。不遑(huáng):不暇,沒有工夫。
  15. 中宵:半夜。尚:猶,且。獨征:獨自遠行。
  16. 商歌:指自薦求官。屈原離騷》:‘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王逸註:“該,備也。寧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齊東門外,桓公夜出,寧戚方飯牛,叩角而商歌,桓公聞之知其賢,舉用為客卿,備輔佐也。”商,聲調名,音悲涼。商歌非我事:意謂像寧戚那樣熱心於求官,不是我所願意做的事。
  17. 依依:依戀、留戀的樣子。耦(ǒu)耕:兩人並肩而耕。這裡指隱居躬耕。《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代指兩位隱士。
  18. 投冠:拋棄官帽,即棄官,旋:返回。舊墟:這裡指故鄉舊居。
  19. 好(hǎo)爵:指高官厚祿。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縈(yíng):纏繞,束縛。
  20. 養真:養性修真,保持真朴的本性。衡茅:指簡陋的住房。衡,同“橫”,即“橫木為門”。茅,茅屋。
  21. 庶:庶幾。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語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這裡就有希望的意思。

白話譯文

三十年來村居享悠閒,對於世態隔膜而不明。
原先愛好詩書現更愛,田園沒有應酬之俗情。
為何捨棄田園而離去,千里迢迢去到那南荊?
盪起船槳擊碎新秋月,水邊暫告分手別親朋。
傍晚涼風習習已吹起,月光照天夜色清空明。
天宇明淨高遠無邊際,亮光閃閃江面水波平。
惦記差役不能安心睡,夜已將半還得獨自行。
商歌求官不是我事業,留戀沮溺那樣併力耕。
甩掉官帽決心返故里,高官厚祿本來不動情。
衡門茅舍才可修真性,或可憑善建立好聲名。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隆安四年(400年)春,桓玄克荊州、雍州後,督八州即八郡軍事,領荊州、江州刺史。當時陶淵明在桓玄幕府里供職。隆安五年七月,他回鄉探親假滿,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官府。路經塗口時,寫下這首詩。
這是陶集中為數不多的行旅詩之一。題雲“赴假還江陵”,可見詩人正在桓玄處任僚佐。至於他擔任何職,因何請假,這些都難以考證。桓玄是一個雄踞上游、時時覬覦著晉室政權的跋扈軍閥。在作者寫這詩的次年,他便舉兵東下建康,翌年廢晉安帝自立,國號為楚。此詩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在表現一種“小雅”、“國風”中常見的行役告勞、厭棄仕途之感,但如果聯想到陶淵明所處的環境,則詩中投冠還鄉的意願表現得如此明確而又堅決,自然應該視之為他已經對桓玄有了較清醒的認識,而急欲擺脫這個是非之所。這可從到隆安五年(401年)冬天,陶淵明就因母喪去職,從此和桓玄、江陵再也不相干這個事件上得到佐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六句,是從題前著墨,借追念平生,寫出自己的生活、情性,再轉到當前。他這年三十七歲,說“閒居三十載”,是就大體舉成數而言。過去精神寄託所在是詩書和園林,官場應酬這些塵事、虛偽欺詐這些俗情是遠隔而無沾染的。四句盛寫過去生活的值得追戀,也正是蓄勢;接著便迸發出“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的自詰,強烈表現出自悔、自責。這裡用十字成一句作反詰,足見出表現的力度;說“遙遙至西荊(荊州在京都之西)”,自然不僅是指地理上的“遙遙”,而且也包括與荊人在情性、心理上的相隔“遙遙”。
“叩枻”以下八句是第二節。前六句正面寫“夜行”,也寫內心所感。詩人揮手告別岸邊的友人,舉棹西行。這時,新秋月上,涼風乍起,夜景虛明一片,天宇空闊無垠,平靜的江波上閃映著月影,望過去分外皎潔。這是無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著力描寫這秋江夜景,不是因為“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而正是為了反跌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對此時的詩人說來,都成虛設;反足以引發其深思,既追撫已往,也思考未來。這樣,“懷役”兩句,便成了綰結上下的關捩語句。
結尾六句,抒寫夜行所感。在上節所寫境和情的強烈矛盾下,詩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語,也像在對大江、秋月傾訴:“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寧戚那樣唱著哀傷的歌來感動齊桓公以乾祿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卻戀戀於像長沮、桀溺那樣的並肩而耕。“商歌”、“耦耕”,代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確的抉擇。“耦耕”是“歸隱”的代稱,所以下文就是對未來生活的具體考慮: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掛冠”),擲棄仕進之心,不為高官厚俸牽腸掛肚;其次是返歸故里,在衡門茅舍之下、在田園和大自然的懷抱中,養其浩然真氣。詩人深沉地想:要是這樣,大概可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了吧。一個“庶”字,也表現出詩人對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
詩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寫江上夜行的所見、所遇,無一不真切、生動,發人興會。其抒述感慨,都是發自肺腑的真情實語。方東樹說:“讀陶公詩,專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煩繩削而自合”(《昭昧詹言》);又說:“讀陶公詩,須知其直書即目,直書胸臆,逼真而道腴”(《昭昧詹言》),此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名家點評

當代文物收藏鑑賞家龔望陶淵明集評議》:起首,慣家法。……凡筆作此“敦”字,必作“有”,以為的對。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