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口又稱塗川是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古稱,因塗水(今金水河)在此匯入長江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塗口
- 又稱:塗川
- 實質: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古
- 出處:《吳越春秋》
塗口溯源,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名人佳作,
塗口溯源
“塗”經考證實指“夏禹(也稱大禹)的王妃塗山氏女嬌。”據《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塗山”地望說法有二:一指今安徽懷遠縣,漢時名當塗縣,故城在今懷遠縣南馬頭城,其北即塗山,隸屬九江郡。東漢高誘《淮南子注》認為:“塗山在九江,近當塗也”。現代多傾向於此說法;另一說為浙江紹興西北。《越絕書》云:“越人謂鹽曰余。”漢字“余”為音譯。作為山名“余”又作“塗”,《說文》云:“塗,會稽山也”。
夏禹因治水在塗口留下了他光輝的足跡。據《尚書》載:“導嶓冢至荊山;內方至於大別。”“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噬,至於大別,南入於江。”以《尚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來看:早在夏禹之前的舜時代,當時華夏民族勢力管理的版圖為:北至河北,南到湖北(古稱為三苗之地),西達甘肅,東抵江蘇區域。不隸屬華夏民族的地域範圍,夏禹是不可能治水的,因而從詳實的史料看:夏禹確實來過塗口。塗口至今仍存的地名禹觀山(現為金水閘所在),鐵板洲(古名蜈蚣洲)也是有力的佐證。
塗口人民感念夏禹13年不畏辛勞治理中華至今仍奔騰不息的九條大河,並開創九州。更懷念助夫治水化為“啟母石”的塗山氏女嬌。因而始以塗口命名。
歷史沿革
公元前350年,東周楚置沙羡於塗口。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置沙羡城於塗口。
三國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和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孫權兩次築沙羡城於塗口。
東晉鹹和二年(公元327年),潁州汝南(今河南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亂,流寓江南。太元初年(公元376年)於塗口置汝南僑郡。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汝南郡為縣,隸屬江夏郡,治所(城關)為塗口。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治所(城關)塗口,隸屬荊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移江夏縣於郢城(今武昌)。
至此,塗口作為一郡一縣雙城並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中心長達790年,史稱“江南一大都會”。
直至唐宋之際,在塗口發現金礦。北宋年間《太平寰宇記》載:“金水在江夏縣南”,塗口最遲在北宋更名為今金口。
行政區劃
兩漢沙羡城塗口轄今湖北省會武漢市江南武昌(江夏區﹑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江北漢陽(漢陽區﹑漢南區﹑蔡甸區等),漢口淪河以南,湖北省漢川市南境地,湖北省蒲圻縣(今赤壁市)﹑湖北省崇陽縣北境及湖北省嘉魚縣﹑湖北省鹹寧市等地。
東晉汝南僑郡城塗口轄今武漢市長江上游南北兩岸。
名人佳作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晉 陶淵明)
閒居三十載, 遂與塵事冥。 詩書敦夙好, 園林無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遙遙至西荊! 叩栧新秋月, 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 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 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 養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如何舍此去, 遙遙至西荊! 叩栧新秋月, 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 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 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 養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塗川宴別(唐 宋之問)
水廣不分天, 舟移杳若仙。 清江浮暖日, 黃鶴弄青煙。
積水移官蓋, 遙風逐管弦。 嬉遊不知極, 留憾此山川。
赤壁(宋 李壁)
赤壁危磯幾度過, 沙羡江上郁嵯峨。 今人誤信黃州是, 猶賴水經能證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