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河津市境內,多在每年元宵節前後夜晚表演。系當地民間藝人根據風車原理研製而成,起源於清光緒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燈
- 拼音:zhuǎn dēng
- 注音:ㄓㄨㄢˇ ㄉㄥ
- 釋義:走馬燈
流行於河津市境內,多在每年元宵節前後夜晚表演。系當地民間藝人根據風車原理研製而成,起源於清光緒年間。開始只有單轉或雙轉,以後逐漸發展到幾個、十幾個、幾十個花燈同時在一個燈架上轉動。轉燈製作先用竹子紮成骨架,用葵花桿做燈身主體,用麻紙糊成各種花燈,另用厚紙糊成4-5個風輪,安裝在每個花燈的中心,燈面上飾以各種剪紙圖案。燈的空心處穿一轉軸,軸外固定一燃燭柱,使燭光保持平穩達到燈轉燭不動的效果。燈架的頂端再飾一雉尾和紙繡球、風哨等,使燈在轉動時有色有聲,引人注目。表演隊伍雄壯,有時多達數百人,各持一燈架,身穿馬童裝,頭扎英雄巾,佩戴馬鈴,勁吹—口哨,碎步行進。隊首由一人持火球嚮導。整個表演鑼鼓震天,嗩吶嘹亮,燈光絢麗輝煌,蔚為壯觀。河津市的轉燈已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