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慶鎮地處龍泉山脈東段,淺丘地帶,溝渠、河流縱橫交錯。平壩、梯田、坡土此起彼伏,土質肥沃。唐巴公路貫穿南北,交通條件非常便利,是中江縣糧食主產區之一。古往今來,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艱苦的勞動,改造自然,於滄桑變遷中繁衍生息,創造了不朽的業績,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及光輝燦爛的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輯慶鎮
- 外文名稱:Ji Qing town
- 別名:吉慶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
- 下轄地區:大田壩村、黃姜寺村
- 政府駐地:飛鳳村
- 電話區號:0838
- 郵政區碼:618112
- 地理位置:中江縣城西南部
- 面積:65.89平方千米
- 人口:31652人(2017)
- 氣候條件:溫帶
- 車牌代碼:川F
- 經緯度:東經104°37′,北緯30°35′
簡介
經濟
交通
245國道
快速通道
高速公路
環線高速公路
工業園區
成德工業園
一、成都市經信委意見
(一)擬將成(都)德(陽)工業園更名為成(都)德(陽)合作工業園區或成(都)德(陽)合作中江工業園區,具體名稱待再次協商後確定。
(二)設立成(都)德(陽)工業園投融資平台,成立投融資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成都市出資8000萬元,德陽市、中江縣出資2000萬元),以公司為載體,以中江縣資產為抵押物,協助該公司向成都市金融機構融資、貸款,作為園區建設資金。
(三)成(都)德(陽)工業園選址以中江縣輯慶·興隆園區為主體,並劃定一定區域作為啟動區,根據園區發展情況適度拓展空間,在金堂縣福興鎮、趙家鎮毗鄰中江的區域建立配套園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招商、統一管理,形成特色“園中園”。
(四)發揮中江自身產業和人力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配置和資源配置需求對成(都)德(陽)工業園產業進行定位。重點布局輕工紡織、家具、建材、小商品等產業,及時啟動輕工紡織、小商品、建材等行業的招商考察工作,努力打造精品產業聚集區,謀求集群發展,壯大產業規模。
(五)依託成都市工業網路等信息平台,建立成都市、德陽市、金堂縣和中江縣信息互動平台,實現領導批示、公文互動、招商資訊、人才信息等情況的及時互通,促進交流溝通和園區順利建設。
(六)制定《成都市、德陽市共建成(都)德(陽)工業園框架協定》、《中江縣、金堂縣成(都)德(陽)工業園實施協定》。建立推進成(都)德(陽)工業園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明確成都市經信委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朱健、中江經開區副主任文宏國為工作聯絡員。
(七)由中江縣經科局負責,認真梳理中江地方特色名優產品,在成都經濟圈第二次全體會議(2013年8月或9月舉行)進行產業和產品推介。
(八)加強文旅合作,深度挖掘周末特色旅遊資,構建一、三產業互動發展模式,加快中江融入成都旅遊經濟圈步伐。
二、金堂縣工業園區意見
本著“全面合作、重點突破”的原則,參照成(都)阿(壩)工業園運作模式,劃定一定區域為啟動區,成立獨立的投融資平台,設立成(都)德(陽)工業園管理機構,建議由中江縣黨政領導兼任園區黨工委書記、主任。
三、達成的初步共識
(一)由成都市經信委負責,擬定《成都市、德陽市共建成(都)德(陽)工業園框架協定》;由金堂縣工業園區負責,擬定《中江縣、金堂縣成(都)德(陽)工業園實施協定》,中江縣積極配合、全程參與協定的擬定。雙方及時溝通、反饋情況,達成一致意見後,形成初步協定。
(二)及時啟動投融資平台搭建、園區啟動區的建設,力爭在園區規劃建設、內部管理、人才隊伍、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更大實效。
(三)由成都市經信委牽頭,建立推進成(都)德(陽)工業園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深化溝通交流、信息對接、議定事項推進等相關機制,加強政策、產業合作和資源互補,推進園區建設。
(四)前期工作,主要抓好是兩個框架協定的擬定,力爭在7月中旬完成,同時,加快推進其他相關工作,做好及時啟動、分步進行、逐項落實。
城鄉統籌
農業產業化
一是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中源食品蔬菜種植基地的建設。江中源食品蔬菜種植建設有我鎮書房村、青雲村、柳河村和鐘樓村四個基地,共涉及蔬菜種植面積2000畝;二是大力支持溫氏種雞場、大川天然物有限公司發展,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為目標,積極引進花生、食用菌加工企業等;三是以鐘樓村為基地,著力打造新品種水稻試驗田5000畝、玉米5500畝。大力推廣公司加協會、加農戶模式,突出農業特色產業,強化產業鏈,全力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戶增收致富。
堅持走“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之路,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以我鎮響井村200畝經濟林木栽種為載體,大膽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以“公司加農戶”為重點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農田灌溉條件、農機裝備狀況等進一步改善,機械耕種等農機作業水平進一步提升。
新農村建設
“十二五”規劃
全鎮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持續增長。我鎮國內生產總值(GDP)2011年73602萬元,2012年84759萬元,2013年上半年96500萬元;財政收入2011年532萬元,2012年520萬元,2013年上半年582.47萬元;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2011年8.83億元,2012年11.06億元,2013年上半年9.65億元;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2011年2.08億元,2012年2.41億元,2013年上半年1.6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3.05億元,2012年5.37億元,2013年上半年1.9億元;招商引資2011年4.06億元,2012年5億元,2013年上半年3.57億元。
一、主要目標任務進展情況
(一)工業園區穩步推進
按照“外強宣傳、內塑形象、優質服務”的指導思想,輯慶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呈現新氣象。
1.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入駐企業進展有序
截止目前,我鎮已和65家企業簽訂了投資協定書,其中:門業類34家,電纜類5家,食品類3家以及其他類23家,已簽約企業計畫總投資達66億元,計畫用地5691畝,預計年產值可達113億元,實現利稅19億元。另有60家企業提交了項目計畫書等待簽約。
截止目前,我鎮已有16家企業正式入駐輯慶園區,其中:試生產6家、在建10家。江中源食品、嘉順印務、雅仕嘉家具、鵬浩化妝品、壽益冶金、龍祥陶瓷等6家企業已試生產;譽寰門業、今龍頭門業、鑫誠包裝等3家企業正在廠房主體建設;蜀工粘合劑、四川華億、新虎塗料、永申電纜、凱達門業、正方電纜、佳世昌建材等7家企業正在廠房基礎施工或場地平整建設。森博門業、群樂金屬、青龍模具、恆合機電園等企業已完成選址等工作。入駐企業吸收本地及附近勞動力4000餘人,呈現出產銷兩旺、欣欣向榮的景象。 2.基建工程全面開展,配套建設順利推進
一是征地拆遷工程進展順利。為保障征地拆遷工程的順利進行,我鎮成立了征地拆遷小組,加強對征地拆遷、人員安置等工作的指導和協調。截至目前,我鎮共完成園區征地2000畝,拆遷房屋606戶、面積16.6萬平方米。
二是安置房建設有序進行。輯慶飛鳳小區和柳林小區城市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已納入保障性住房建設計畫和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項目。項目業主縣土地儲備中心已委託我鎮代建該項目。輯慶飛鳳小區A區主體施已完工,正在進行裝飾和安裝施工,預計今年7月底基本完工。輯慶飛鳳小區B區和柳林小區正在主體施工,預計2014年5月完工。 三是道路基礎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工業園區內全長2.1公里的B、C段道路、輯慶鎮重建安置房市政道路配套設施工程、B段道路延長線、柳林村道路和排水溝工程等5條道路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二是全長5.268公里的中金快速通道輯慶段工程,基本完成瀝青路面施工,預計今年7月底前主體基本完工(人民渠隧洞除外);三是農房重建安置房配套工程(輯慶二街I期)正在路基施工;四是健康街道路工程已完成勘察設計招標;五是勝利路、環城南街等5條道路和園區綠化工程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六是已初步完成輯慶第4、5號安置點選址工作。
四是生產要素建設快速推進。一是輯慶110KV變電站建設項目,已基本完成站區建設和八條10KV電力線路架設,即將調試和投入使用。二是輯慶污水處理廠已完成項目選址工作,正在用地報批和可研編制等工作。三是園區國防光纜、2條燃氣、電信線路和電力952、954線路已全部完成遷改。
(二)農業農村建設紮實有力
輯慶鎮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為目標,堅持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狠抓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鎮實現糧食總產量2011年27566噸,2012年27609噸,2013年上半年8397噸;油料作物產出2011年2751噸,2012年1778噸;小家禽出欄2011年70.4萬隻,2012年73萬隻,2013年上半年40萬隻;農民人均純收入2011年7663元,2012年8738元,2013年上半年4500元。
1.廣泛運用農業新技術,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輯慶鎮狠抓農業新技術和常規技術的規範推廣,建立高產攻關示範片。推廣水稻旱育種技術14500畝、玉米種子包衣技術面積12500畝、優質稻9850畝;實施水稻高產創建3600畝,其中水稻“三大圍”強化高產栽培示範片400畝(鐘樓村);實施玉米高產創建5000畝,核心示範片100畝(文堂村);推廣地膜花生5500畝,建立了文堂村、書房村、長梁村為重點的地膜早花生生產基地。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核心,大力實施道路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三大工程”。2011年-2012年,建成通村水泥路35公里;完成30個提灌站新建、55個提灌站改建,整修支溝斗渠78千米,新建、整修塘堰300口,著力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大力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機械植保等農機作業水平和作業能力,著力改善農機裝備狀況。
3.強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升級
堅持走“一村一品”特色農業之路,大膽創新,拓寬農業產業化發展渠道,大力培育優勢主導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一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各村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春、秋兩季茄果類,鼓勵和支持地膜芋子、瓜類、葉菜類、辣椒、生薑、蓮藕等有地方特色的無公害蔬菜生產,積極推廣地膜花生、食用菌、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建設以青雲村、書房村、文堂村、書房村為示範點的蔬菜生產基地,涉及種植面積2000畝。推廣發展地膜花生7000畝、食用菌種植3000萬袋、中藥材3500畝。二是強化特色養殖業發展,引導農民增產增收。大力推廣公司加農戶的新型合作模式,強化產業鏈,努力實現農戶增產、增收。實現牛蛙養殖30餘萬隻,肉鴿3萬餘只,出欄商品豬4.38萬頭,禽兔10.05萬隻,商品雞37萬隻,蛋雞7.5萬隻,鴨20萬隻。
(三)村鎮規劃建設進程加快
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為目標,按照“三年再建一個輯慶”的場鎮發展思路,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努力增強聚集能力,加快城鎮化進程。
1.加強村鎮規劃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
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培育產業、凸現特色”的原則,加快中心集鎮建設步伐,重點抓好工業集中區的3個安置點建設,場鎮交通、水電、通訊、文化、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把城鎮建設和工業化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引導生產要素向集鎮轉移,壯大集鎮經濟實力,推動農村住房向集鎮和中心村集中,形成以場鎮為中心,中心村為依託的城鎮化格局。
2.加強工業新村規劃,推動集中居住點建設
以工業園區征地拆遷為契機,以推進土地整合項目為手段,結合自身實際,合理規劃農村集中居住點,引導農戶向集中居住點聚集。通過統一規劃,全鎮共規劃新村聚集點95個,已實施中型新村聚集點7個,小型新村聚集點6個。
3.加大宣傳和資金投入,搞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加強工作監督,落實專人負責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監督。政府機關幹部帶頭定期開展街道掃除工作,積極做好表率,以實際行動教育廣大民眾。新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加大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的投入,生活垃圾、污水資源化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二、規劃實施中開展的主要工作
2013年6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縣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我鎮進一步明確“兩年突破12億,五年總量翻一番,提前兩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即通過兩年時間,到2014年,力爭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億元;通過五年時間,到2017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在2012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其中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0元以上;到2018年,與全縣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轉變、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一)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工業經濟
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鎮”戰略,以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依託,以建設工業集中發展區為切入點,以打造工業新城為目標,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以工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科學發展。到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力爭達到24家。
加強招商引資。一是圍繞打造門業、電纜、食品三大主導產業,注重招大引強,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財稅貢獻率高、勞動就業率高的骨幹企業和龍頭企業。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加強與企業溝通和聯繫,積極為企業服好務,及時了解相關手續辦理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三做好信息跟蹤工作,實行信息周報制度。2013年,擬入駐輯慶園區企業有凱達門業、森博門業、群樂金屬等10家,計畫占地1700畝。
加強項目建設。做好輯慶飛鳳小區A區、B區及柳林小區城市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建設協調工作。做好農房重建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道路工程(輯慶二街I期、800米)建設協調工作。協助做好勝利路、健康街等6條道路前期工作。協助做好輯慶四、五號安置房工程選址等前期工作。
加強征地拆遷。為滿足2013年入駐輯慶園區企業的用地需要,我鎮將全力做好飛鳳村、柳林村、上場村等村1500畝以上的土地征地工作;400戶、1410人、房屋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拆遷工作。同時,做好近2000人的失地農民進社保險辦理工作。
(二)大力推進農業農村工作
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調動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提高機耕機播機收水平。推廣“四新”示範和“六良”配套,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品牌農業、訂單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提高糧油、中藥材、食用菌、蔬菜、水(乾)果等特色產業綜合效益。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鞏固提升4個蔬菜基地的打造成果。以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為方向,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組織和種植大戶培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
(三)深入實施統籌城鄉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全力配合中金快速通道輯慶段建設、S101線中江至輯慶段路面改造相關工作。加快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實施小農水建設、農村飲水安全等水利項目。用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加快水利設施、村社道路建設。加強農村公用設施管護。
規範和加強村鎮建設管理。認真貫徹執行有關城鄉規劃和工程建設管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按照法律規定和受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的委託,手裡(或代收)應由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核發的有關工程建設的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及鄉鎮規劃區內的臨時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申請;認真負責好轄區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具體工作,指導和督促居(村)民委員會、相關單位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或受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的委託,負責城鄉觀景綜合治理監督檢查工作;大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或受縣環境保護局的委託,負責環境保護監督檢查工作;嚴厲打擊在規劃區內的違法占用土地、違法新建、改建、擴建等違法建設行為。2013年我鎮將繼續加大村鎮規劃建設工作管理力度,努力使我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再上一個新台階。
(四)不斷提升社會事業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入實施《中江縣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提高教育發展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教學質量。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積極發展民辦教育。深化留守學生關愛,加強貧困學生資助。
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用好城鄉居民個人健康檔案。加強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監管,突出抓好學校食堂、農村食品安全管理。鞏固人口計生“雙創”成果,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深化“幸福家庭”創建,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工作。
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增強文化服務民眾功能,著力深化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免費開放。積極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紮實推進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電影月月放工程。加快社會體育活動指導站建設,引導民眾積極投身全民健身運動。
(五)積極改善民生
抓好社會保障。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保基金徵收和管理,做好養老金髮放工作。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快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高救助水平。做好優撫安置。保護婦女兒童和殘疾人權益。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機制。
抓好住房保障。積極做好征地拆遷戶的安置房建設,加強保障性住房監管,完善保障性住房準入和退出機制,確保公開透明。
(六)加強社會管理創新
大力推行“三個倡導”,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積極推進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大力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反對封建迷信。
繼續深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596”工程。建立社會管理綜合服務信息平台。完善“大調解”工作機制,提高矛盾化解水平。強化“一流動、三留守”群體服務和管理。完善重大事故應急處置救援、安全監管、涉穩風險評估等機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壓力打擊違法犯罪。打好人民禁毒戰爭。
(一)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偏慢
《綱要》實施以來,輯慶鎮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但總體上步伐還不夠快,一是服務業發展依然滯後,三產占GDP比例偏低,商貿物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二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三是行業產品同質化明顯,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民生事業有待進一步發展
社會管理任務繁重,出租房、治安、安全生產、外出人員情況複雜。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工作難度加大。社保擴面難度加大,城鎮居民醫保配套工作滯後,人員緊缺問題突出。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健康體檢進度較為緩慢,農村公共衛生管理人員不足等。
(三)小城鎮建設力度不大。
輯慶鎮鎮在小城鎮的建設上市場融資的力度還不大,調動社會投資的思路還不開闊,吸納企業和社會各界投資參與小城鎮建設還沒有探索出路子。
四、進一步推動規劃順利實施的建議
(一)努力培育新增長點,積極拓展發展空間
在經濟趨緩的背景下,要確保《綱要》的主要經濟目標順利完成,必須在紮實推進原有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為後半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紮實推進民生工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把社會事業、“民生工程”和“維穩工作”作為政府的重要任務來抓,爭取各項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指標能夠順利完成。一是要建立制度,確保每個年度的社會發展指標和“十大民生工程”完成。二是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把加強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最佳化人居環境作為工作重點。三是加強市場監管,切實穩定物價水平,做好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改善區域發展環境
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膽創新,努力提高行政效率,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