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輪轉lúnzhuàn
[rotate] 使輪流交替;交替
每種食品都輪轉一下,這樣每隔一段時間就能重複見到每種食品
英文翻譯
1.rotate; {計} round robin
詳細解釋
(1).旋轉;迴旋。《
文子·自然》:“常與人化,智不能得,輪轉無端,化遂如神。” 宋
蘇軾《
江郊》詩:“碕岸斗入,洄潭輪轉。”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五章:“鐵杴在他底兩條長手臂里像著了風的風車底翅膀,不停地輪轉著。”
(2).環繞。 唐
牛僧孺《
玄怪錄·蕭志忠》:“﹝使者﹞曰:‘然余聞 東谷 嚴四兄 善謀,爾等可就彼祈求。’羣獸皆輪轉歡叫。使者即東行。”
(3).輪流。 唐
白居易《
陵園妾》詩:“願今輪轉直陵園,三歲一來均苦樂。”《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有此三個女兒輪轉供養,勾過了殘年了。”
(1).佛教語。輪迴。 南朝 梁
沉約《
序》:“妙法輪轉,甘露啟霏。” 明
袁宏道《與龔惟長先生書》:“以此知甥尤不可不急學道也。不然,牛馬豬狗,輪轉安有極耶?”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則萬物皆輪轉矣。”
(2).翻轉;掉轉。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四:“一二日間,恆延頸外望。伺戶小開,便輪轉自躍,入於深淵。”《
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兩邊四下一齊輪轉櫓棹,望 江 面上如飛而去。”
釋義
【1】旋轉;循環:四時~~。
【2】輪流:~~著值夜班。
起源
輪迴的思想最早見於“
梵書”,在“奧義書”中有比較系統的闡述。“奧義書”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軀殼中轉生,轉生的形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業),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天道、祖道(人間),有的則墮落入獸道,淪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這個原則並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原始佛教學說
原始佛教採用業感緣起的學說解釋輪迴之道。認為眾生今世不同的業力在來世可以獲得不同的果報,貪嗔痴等煩惱可造成惡業,由惡業招感苦報。苦報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業,再感未來果報,往複流轉,輪迴不止。因此輪迴貫通現在、過去和未來三世,包攝六道(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但是佛教認為有情的生命是依緣而起並且處於經常不息的演變之中,那么造業、受報、進入生死輪迴的主體是誰呢?
新觀點
有些部派佛教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提出了變相靈魂的“中有”或“中陰”理論。例如犢子部提出了“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意譯為“數取趣”,意思是說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輪迴受生,也就是輪迴的主體;經量部提出了“勝義補特伽羅”,認為補特伽羅是由永恆的體性“一味蘊”(“報主的細意識”)所構成,它是由前生轉到後世的主體;大眾部提出“一心相續說”,認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續活動中,有著一種永恆的內在本性,這種本性就是輪迴的主體。以上這種輪迴主體的學說在大乘佛教中又有了新的發展。大乘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在輪迴中被稱為執持識,執持識是無始以來各種生類輪迴轉生的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輪迴果報的主體。黃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