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河水壩遺址

輝河水壩遺址

輝河水壩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埋藏於輝河右岸第2級階地,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遺址文化層為灰黑色細沙層,最厚可達1米。遺存有罕見的人類居住遺蹟、墓葬、篝火遺蹟和由大量動物骨骼堆積的灰坑等,以及許多陶片和大量的石製品。石製品包括細石核、石片、石葉或細石葉及其進一步加工的各類工具。不同類型的石製品揭示了其工具的完整製作過程,原料、類型與技術反映了其較為固定而典型的細石器生產工藝流程。這種細石器工藝在呼倫貝爾地區廣泛分布,為研究草原地區早期人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生態環境的演變以及與西伯利亞、蒙古國同期文化關係的對比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輝河水壩遺址
  • 出土地點:鄂溫克族自治旗輝河右岸
  • 所屬年代:距今年代約6000年左右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編號:7-0053-1-053
輝河發源於大興安嶺中部西北側的叢山密林中,由二十幾條小河匯集於烏拉吉呼,折向西北緩緩流入呼倫貝爾草原,把大草原分為兩部分。其左側被稱為巴爾虎草原,右側則是鄂溫克草原。輝河河道開闊平坦,河水彎彎曲曲流至寶力格東又折向東北,匯入伊敏河。輝河水壩距河口14公里,屬於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西蘇木(鄉)境內。北距海拉爾市33公里。
遺址位於輝河水壩,海拔高度約640米,分布範圍約30多萬平方米,地貌部位明確,地層清楚,屬於原地埋藏類型,遺物保存新鮮,無分選現象。遺址文化層為灰黑色細沙層,最厚可達1米,石料主要采自遺址以東10公里左右的伊敏河岸的砂礫石層。1975年,黑龍江省文物普查工作隊曾對輝河右岸做過文物調查,先後發現細石器遺址12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輝河水壩北側河岸邊及台地上遺址。
掘地點選在輝河水壩北側320米處,靠河崖開1×2米探方一個,共出土遺物314件。這裡的土質單一,均為細沙土壤。只能依靠出土遺物大致區分為六層。第一層,深18厘米,為地表土層,不見遺物。第二層,深18~30厘米,土質為黑褐色細沙,含有炭粒和油跡。出土細石器、石片等27件,骨片8件,鐵片1件。第三層,深30~55厘米,土質與二層無明顯變化,仍為黑褐色細沙土。出土遺物豐富,多達174件。其中細石器、石片、石核及石葉共122件,陶片23件,碎骨器殘片28件,鐵器殘片1件。第四層,深55~90厘米,土質由黑褐色漸變為黃色,仍為細沙土。發掘面積縮小為1×1米,出土遺物因此減少到80件。其中細石器41件,陶片13件,骨貝殘片3件。從陶片的紋飾、陶質、工藝等分析,文化內涵明顯不同於第三層,但地層無明顯界線。第五層,深90~110厘米,為黃沙土,出土細石器12件,碎骨(魚貝類)殘片12塊。第六層,深110厘米以下,為原生土層,土質為純淨黃色細沙,不見遺物。
呼倫貝爾市文物工作者在多年的試掘和文物普查中發現輝河水壩遺址存有大量細石器和陶器片。此次挖掘共挖了四個探方,總面積105平方米,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有石葉、石片、陶片、石核等,還發現了兩了兩處灰堆,從灰堆中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