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

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

《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是2014年1月1日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巍

基本介紹

  • 書名: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
  • 作者:陳巍
  • ISBN:9787540127633
  • 頁數:157頁
  • 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 字數:1500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精選西方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初西方具有代表性的20位畫家,這20位西方畫家在繪畫藝術上有相當高的造詣,《輕鬆讀藝術:西方畫家那些事兒》用現代語言,客觀評述了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和逸聞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勝,具有可讀性。能使廣大讀者從新的角度了解西方歷史,了解西方繪畫藝術。

圖書目錄

序言
誰持彩練當窄舞
達·文西(1452年—1519年)
排在美貌前面的永遠是才華
米開朗基羅(1475年—1564年)
憂鬱症是我的歡樂
丟勒(1471年—1528年)
你的傷疤,你的才華都是真實的
拉斐爾(1483年—1520年)
活得圓潤畫得圓潤
提香(約1487年—1576年)
畫筆上永恆之謎
魯本斯(1577年—1640年)
畫畫是你的職業,當大使是你的愛好
倫勃朗(1606年—1669年)
冬日飲雪水,冷暖自知
透納(1775年—1851年)
穿越靈魂之美
安格爾(1780年—1867年)
美就是你需要的一切
柯羅(1796年—1875年)
傾聽筆觸與自然之間的律動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浪漫
米勒(1814年—1875年)
謳歌“大地上的英雄”
馬奈(1832年—1883年)
堅持做自己,而不是某一個別人
塞尚(1839年—1906年)
大師的“蘋果”
莫奈(1840年—1926年)
借你的眼睛看世界}
列賓(1844年—1930年)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高更(1848年—1903年)
你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梵·高(1853年—1890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蒙克(1863年—1944年)
憂傷與孤獨是你永遠無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畢卡索(1881年—1973年)
終其一生來創造藝術故事的表演者

序言

誰持彩練當空舞
當我們面對一位繪畫大師時,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我們想到的是什麼?我們是否會被他的某一面吸引而著迷,只是因為他的一些特質打動了我們。可這些都是轉瞬即逝的感覺,真正長久的便是對他各個方面都有所知,哪怕是醜陋、扭曲。
當我們面對一幅畫時,我們能看到什麼?我們能想到什麼?我們是否同樣會被畫中的某種特質吸引而著迷,我們能否看得出畫中那份隱藏的包裹著的內心?或是現實中的真實物體?不管我們能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這件作品都是有感情的。你是喜歡欣賞一件簡單的幾何圖形,還是喜歡欣賞一件具有強烈自我情感的自畫像,或者是一件激烈行為戰爭題材的作品?
美與藝術是文化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藝術、了解一些關於藝術的歷史,是提升每個人修養的關鍵方面。“美的教育”如今已是處處可見,培養對美的認識、鑑賞與理解還是需要從學習中獲得,而這本書介紹的就是關於西方代表繪畫大師的故事,內容易懂,沒有過於深奧的概念,每一個人物從經歷到作品到性格,貫穿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一些作者,隻言片語就能把人們帶進一個所需的氣氛中,把藝術家變成一名性格鮮明的大活人,雖說在這本書中我也是在學習這樣的方式,但總是還有不少欠缺的地方。
如今,所謂的“藝術”就是為了填滿那華麗堂皇的美術館,而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藝術家們,也都極其渴望他們的作品能夠陳列其中。哪位西方藝術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巴黎羅浮宮展覽?哪位不希望觀眾們能體會到他們的心性?同時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場所,“藝術家”們才能站上舞台。“無論藝術家是發瘋,或是死於藥物、被刺身亡,又或者是懷才不遇、身陷女色,或者生活不幸,他們都依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在美術館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這些發瘋的、死於藥物的、身陷女色的甚至是逼得自己神經的藝術家們個個都是開闢了藝術新時代的偉人。就拿“每劈一次腿,就變一次畫風”的畢卡索來說,能明顯感覺他與正常人的思維完全不搭調。起初畢卡索告別“藍色時期”的那種繪畫狀態,也正是因為“愛情和女人”他遇到了自己的初戀,並很快地從那種憂鬱、孤獨的狀態中走了出來,進人了戀愛給人帶來的“粉紅時期”。這時他創作了許多名作,其中《拿菸斗的男孩》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可是正如我所說的那樣,畢卡索與我們思維並不一樣,他對待女人就像換衣服,一件接著一件,他遇見了歐嘉,成功擠進貴族階層並且有了妻子的畢卡索甚至還是沒有定下心來,又一次劈腿。同時在他此時的創作中,開始醜化他曾經的妻子歐嘉。據記載,畢卡索的一生前前後後確定與他有戀愛關係的女性有七個,每換一位,他作品的風格就改變一次。也實在令人不解,這樣一位有著奇怪行為和想法的“戀愛大師”,引發了立體主義的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劈腿”是一件不那么光彩的事,也沒有給我們的事業或者是生活帶來什麼成就。而畢卡索就是這么一個奇怪的人,從女人中尋找靈感,滿足自己的繪畫創作,這也是為什麼要說大師都是“神經病”了。這裡所說的“神經病”並不是通常人所指的貶義詞,而是在面對普遍的一件事或是其他的東西,他們的做法往往跟我們有很大的差別,病態神奇的想法就足以讓他們成為今天我們眼中的“大師”了。
寫完了這本書,或許我才真正地明白為什麼。這裡並沒有把每位“藝術家”寫得那么全面、那么得當,有時候也是全憑自己的個人喜好來寫多或是寫少,而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對於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並沒有那么感興趣,而是更關注作品背後的故事、原因,甚至是為什麼他們會走上“繪畫藝術”的道路。客觀地說,大多數人無非是從小就有藝術天賦。書中提到的每位藝術家我幾乎都說過,他們有藝術的天賦,或者是誰發現了他們的天賦。這裡的代表人物首先就是達·文西了,他不管是在城市防禦工程、馬術、解剖學甚至是數學,當然還有我們熟知的繪畫方面,每一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按今天的話來說,我們讀了二十幾年的書,在其中一兩個領域顯露才華,就已經算得上是天才了,更何況達·文西在諸多門類都表現出了讓我們望塵莫及的才能呢?那在這裡用“神經病”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最後的晚餐》更是被世人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蒙娜麗莎》更是一幅經典傳世之作,幾乎家喻戶曉。在寫達·文西時,對於《蒙娜麗莎》雖說提到的也不少,不過這幅畫若是實實在在地來寫,那這一本書都是不夠寫的,而我講出來的也僅僅只是一部分,有些觀點和想法也多為個人意見。同時,佛羅倫斯所出現的“神經病”大師也不止達·文西一人,人稱“文藝復興三傑”的還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拉斐爾說起來挺讓人惋惜的,才37歲就早早離開了人世,雖然他從小就失去父母,但卻能抵住悲傷和壓力,並取得如此成就確實非同一般。有些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敢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並且始終相信“我就是與眾不同”。我想西方諸多的著名畫家中再沒有人能如拉斐爾般秀美、寧靜、清純。而比拉斐爾大8歲的“獨身大俠”米開朗基羅的造詣更是不容忽視,他的父親自命清高,母親過世得早,這給米開朗基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同時,他是舉世公認的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代表,在文中雖然我沒有太多涉及雕塑方面,但是米開朗基羅在這方面的貢獻的確非常多,最為人熟知的《大衛》,還有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晨》《暮》《晝》《夜》。畢竟這本書還是偏重繪畫作品。他的繪畫作品大多是以宗教為題材的,《最後的審判》就是這樣性質的作品,因米開朗基羅無法忍受當時教會的“貞潔運動”,更以此畫作來對抗。說米開朗基羅是“獨身大俠”就是他一生從未因為什麼外界的原因而改變過他的人格和藝術個性;同時,他不善於交際,自然朋友相當少,喜歡獨來獨往。這大師的“思維”實在是令人難捉摸,沒有朋友,性格又孤傲,僅有的一次愛情也是在晚年,這樣一位“大師”的一生總是讓人頭疼與不解。如果說米開朗基羅是孤傲、少言的極端人物,那么柯羅就算得上是“熱心腸的善良大叔”了,若是別人有求於他,他沒有立即答應的話,便會渾身不自在,心不在焉,畫不成畫。他的作品也是伴著他的個性,’沒有像蒙克、梵·高那樣令人憂鬱,他帶來的全都是有迷人魅力的風景。說到風景畫,一定不能忘了透納,他與柯羅的風景畫不大相同,柯羅在作品中呈現的是一種朦朧、小清新,不管作品背後有沒有故事,至少第一眼看起來是實實在在的風景,透納的作品則喜歡錶現光線、霧氣、風雨、雷等異常的景觀。大師們總是能發現微妙的一個方向,然後猛地一頭栽進去再也不出來。
本書中的這些“神經病大師們”是通過畫派選定出來的20位繪畫藝術大師,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大師比較多。梵·高、高更和塞尚無疑是後印象主義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梵·高算得上是繪畫界我們都能叫得上名、說得出作品的著名畫家之一了。梵·高特別適合現代流行的一句話:“精神病人思維廣,智障兒童歡樂多”,不過這裡完全沒有貶義的意思。他這樣一位充滿激情、天真,被人們稱為“神經質的藝術家”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震撼。文中對梵·高本人的心理狀態、思想提到的並不算很多,大部分都是透過作品來說的。其實是因為梵·高特別喜歡通過繪畫來表現自我,他沒有刻意地迎合誰,沒有力求精準,他的作品其實更多是自己的內心獨白和情感宣洩。梵·高的《自畫像》也更是讓他這種“神經質”風格得以更寬大的延伸,我看過資料,對於他割耳朵的說法有兩種,在文中提到的是最普通的說法,就是他與好友高更在藝術觀念、性格方面因不合而發生爭執,最後梵·高受到了激烈刺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另一種是一次一位妓女開玩笑地對梵·高說:“你來這裡,你又不願意花錢,你捨得把耳朵送給我嗎?”剛巧那段時間梵·高精神病時時發作,在一次發病的時候,他果真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來送到了妓院。《自畫像》這幅畫在文中沒有著重去寫,我不是不想去寫,而是不敢!世界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兒,就算我了解得再多,有些東西、有些感覺,體會不到的終究是體會不到。梵·高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我是什麼呢?一個無用的人,一個反常與討厭的人,一個沒有社會地位而且永遠也不會有社會地位的人。好極了,即使這是事實,我也要以我的作品來表明,這樣一個反常的人,這樣一個毫不足取的人的內心是怎樣的。這是我的雄心,它的主要基礎是愛而不是恨,是冷靜而不是熱情,我時常陷入極大的痛苦,這是事實。但是我的內心仍然是安靜的,是純粹的和諧與音樂。在最寒磣的小屋裡,在最骯髒的角落裡,我發現了圖畫。”不知道是繪畫讓大師們變得“神經質”,還是“神經質”的大師們認清了什麼才是繪畫。自然,高更與塞尚也是有著常人不能理解的怪癖及想法或經歷,塞尚是一個外貌特別不好的孩子,從小就遭人嘲笑。高更就更是那種孤傲、冷漠無情的人了,這些都是處在極端之人,又總是在繪畫方面令人驚訝,這也許就是“繪畫藝術”的魅力吧。
你會學會,不管你處在何地,都能發現上佳的繪畫對象,畫每幅畫的時候都冒些風險,遵從你的潛意識,停止你內心的批評,由心而畫,畫“姿態而不是結構”。藝術家們總是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行走、認真地思考,他們貫徹認真的探索,從來都沒有停下過腳步,沒有哪一位能整天在屋子裡面尋求技巧、找尋靈感的。不管是文中的列賓、丟勒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甚至是所有的人,都會找尋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前輩繪畫大師的作品。我提到這一點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在我們人生各個方面都是必須選擇的一種學習方式。拿在手裡才是真實的,吃到嘴裡才知道是苦是甜。而今這本關於西方畫家的書,也不是單純地研究西方繪畫歷史與創造活動,更多的是希望通過了解他們,能感染到我們,讓我們知道能夠學習借鑑的有哪些。
這本書其實是想讓人們得到關於審美特徵的理解,而不是單純地記住一些藝術家、一些作品。這裡面有很多內容都是我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對現在我們生活狀況的一種反思。這裡面所提到的“大師們”,他們的性格、背景有時候與現在的我們是很相近的,他們“神經質”的思維,創作的藝術作品,堅定的毅力和對藝術的追求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不過我也並沒有刻意強調這些藝術家都是異於常人的“怪物”,只是想變換一種方式,除了對這些大師們生平的趣事感興趣之外,來吸引大家真正地關注他們在藝術上的貢獻。
這本書畢竟講的是關於西方畫家的創作與逸事,所以在進行比較專業的評論時,我還是選取了許多藝術家本人或者是評論家們的意見,我想這樣更有說服力。並且在書中無論是褒義還是貶義,都屬於個人見解,並沒有其他意圖。這本書不僅僅是希望讀者能夠感知到審美的特質、畫家的風格與技巧,同時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大認知提升的過程。文中引用的一些文句都加上了引號,也有一些比較零碎的,未能準確地標明,在此我向作者和譯者道歉,並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