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般來說,秋冬早晨霧特別多,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么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就形成了
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
相關圖書
《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套用科學與技術》
潘德爐、何賢強主編的《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套用 科學與技術》是一本反映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在海洋環 境監測與評價套用中的科學與技術的選編論文集,內 容包括6篇博士論文,閱完該書,讀者一定會為衛星遙 感這雙千里眼在探測海洋複雜水體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而感嘆,更會體會到衛星海洋遙感套用技術之奧秘。
論文一:
基於海洋水色遙感產品的沿海水質評價研究 1 引言 1.1 開展沿海水質遙感監測評價的緊迫性 1.1.1 高頻度、大範圍衛星遙感監測是沿海水質監測的必然發展趨勢 1.1.2 為政府管理決策提供準確的水質信息 1.1.3 對推動浙江省水質遙感監測系統業務化運行的重要意義 1.2 衛星遙感技術在河口海岸帶水環境監測中的套用動態分析 1.2.1 在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中的套用 1.2.2 海洋突發事件監測中的遙感實時監控 1.2.3 在海岸帶資源的綜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套用 1.3 水環境質量監測中的遙感技術套用 1.3.1 國外研究前沿 1.3.2 國內研究前沿 1.4 近岸海洋監測發展趨勢(Coastal GOOS) 1.5 本項研究工作前提和任務
《危險的天氣·霧、煙霧、酸雨 》
《霧 煙霧 酸雨》是《危險的天氣》系列叢書之一,這是一部生動活潑的權威書籍,書中收集了大量引人入勝的線型圖例,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威脅人類和環境的極度的天氣狀況,幫助廣大讀者了,解變化莫測的天氣現象對地球造成的影響。《霧煙霧酸雨》有以下主要特色內容:酸雨、工廠及發電廠的排放、化石燃料、“自然”污染、臭氧與紫外線輻射、污染與健康、安全的能量來源、天氣鋒面。
《霧 煙霧 酸雨》附錄部分還向你推薦了可供進一步閱讀的書目和文章。並附有國際單位和單位轉換表。
書中還穿插了補充信息欄.以便更好地為讀者提供相關專業知識,幫助人們理解各種天氣現象。
《霧 煙霧 酸雨》對於那些想了解氣候系統的基本知識以及氣候對地球環境產生影響的讀者,本套叢書是較為適宜的選擇。
形成條件
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濕,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
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 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
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主要和當地氣候乾濕有關:一般來說,乾旱地區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濕地區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6小時左右。
霧的種類
1、輻射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
3、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4、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5、鋒面霧:經常發生在冷、暖空氣交界的鋒面附近。鋒前鋒後均有,但以暖鋒附近居多。鋒前霧是由於鋒面上面暖空氣雲層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氣內,經蒸發,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凝結形成;而鋒後霧,則由暖濕空氣移至原來被暖鋒前冷空氣占據過的地區,經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因為鋒面附近的霧常跟隨著鋒面一道移動,軍事上就常常利用這種鋒面霧來掩護部隊,向敵人進行突然襲擊。
6、混合霧:有時兼以上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
混合霧。
7、煙霧: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污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霧與天氣的關係
霧是千變萬化的,紛繁複雜的,但不外乎輻射霧、平流霧兩種。現象雖紛紜,本質都是一個:水氣遇冷凝結而成。有時霧出預報晴,有時霧出預報雨,似乎混亂不堪,但是只要掌握了輻射霧、平流霧的特徵,多方觀察,仔細分析,就能準確地抓住霧與天晴、落雨的規律,以便預測天氣了。這對於農業、交通、航天、航海都有用處。
霧與未來天氣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就認識這個道理了,並反映在許多民間諺語裡。如:“黃梅有霧,搖船不問路。”這是說春夏之交的霧是雨的先兆,故民間又有“夏霧雨”的說法。又如:“霧大不見人,大膽洗衣裳。”這是說冬霧兆晴,秋霧也如此。
準確的看霧知天,還必須看霧持續的時間。輻射霧是由於天氣受冷,水氣凝結而成,所以白天溫度一升高,就煙消雲散,天氣晴好;反之,“霧不散就是雨”。霧若到白天還不散,第二天就可能是陰雨天了,因此民諺說:“大霧不過晌,過晌聽雨響。”
為什麼同樣是霧,有的兆雨,有的兆晴呢?
這要從
氣象學的知識里得到解釋。只要低層空氣的水氣含量較多時,趕上夜間溫度驟降,水氣就會凝結成霧。霧有輻射霧,即在較為晴好、穩定的情況下形成的霧。只要太陽出來,溫度升高,霧就自然消失。對此,民間的說法是:“清晨霧色濃,天氣必久晴。”“霧裡日頭,曬破石頭。”“早上地罩霧,儘管曬稻。”人們見輻射霧,往往“十霧九晴”。便得出這些說法。
秋冬季節,北方的冷空氣南下後,隨著天氣轉晴和太陽的照射,空氣中的水分的含量逐漸增多,容易形成輻射霧,因此秋冬的霧便往往能預報明天的好天氣。
春夏季節的霧便不同了,它大多來自海上的暖濕空氣流,碰到較冷的地面,下層空氣也變冷,水氣就凝結成霧了。這種霧叫平流霧。它是海上的暖濕空氣侵入大陸,突然遇冷而形成的。這些暖濕氣流與大陸的乾冷空氣相遇,自然就陰雨綿綿了。所以春夏霧預示著天氣陰雨。
霧與天氣的關係如此密切,故可以看霧知天氣的變化了。不過,上述的關於
輻射霧、
平流霧的解釋只是就大體情況而言的。霧與天氣的關係並不如此簡單,還有許多複雜的內容,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就是說,要準確地看霧知天,還要作多方面觀察、分析,進行綜合判斷。
影響
為研究福建沿海城市群低能見度天氣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將福建沿海城市分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個城市群,利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各城市能見度、相對濕度、降水、天氣形勢和PM10濃度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部城市群每年霾日只有8—26 d,低能見度主要是由(輕)霧引起的,而中、南部城市群低能見度主要是由霾引起的;各城市群(輕)霧和霾天氣主要出現在12月至翌年6月,7—11月出現率極低,而平均能見度夏秋季節高於冬春季節;各城市群的低能見度、(輕)霧和霾均以"短暫"為主,其次是"半天","全天"最少;低渦切變下(輕)霧日數最多,其次是高空槽和暖區輻合,再次是變性冷高壓;霾出現頻率較高的是暖區輻合、高空槽和變性冷高壓3種天氣形勢;PM10濃度在霾天氣下(0.068—0.109 mg·m-3)可達到兩倍於(輕)霧(0.044—0.064 mg·m-3)和非低能見度天氣下的濃度(0.041—0.072 mg·m-3)。
更多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