軹城關帝廟

軹城關帝廟

軹城關帝廟,原名關王廟,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東軹城村,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占地約2000平方米,始建於金大定二年(1162年)。

軹城關帝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存古建築有山門、拜殿、關帝殿及西配殿。軹城關帝廟是豫西北古代關羽崇拜的代表性建築,較多地保留了金代創建時的原構,也是濟源眾多關帝廟建築中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建築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16日,軹城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軹城關帝廟
  • 地理位置: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東軹城村
  • 所處時代:金、清
  • 占地面積:約 2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54-3-15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山門,拜殿,關帝殿,西配殿,文物遺存,歷史文化,關公文化,活動建設,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軹城關帝廟始建於金大定二年(1162年)。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修葺關帝殿、山門、東西旁殿。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揭瓦關帝殿,重修拜殿和東西配殿。
1986年,修葺山門。

建築格局

軹城關帝廟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南北長53米,東西寬35米,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現存山門(金代)、拜殿(清代)、關帝殿(金代)、西配殿(清代)四座建築及碑碣、石香案等附屬文物。
軹城關帝廟
軹城關帝廟
軹城關帝廟保持了金代創建時的地理位置,主體建築山門、關帝殿在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等方面基本保留金代歷史原狀,拜殿、西配殿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維修印記,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歷史修繕的可識別性,又與碑刻、典籍記載相互佐證。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頂,占地85.5平方米,保留了金代構件和特徵。建築平面布局呈“H”字形,用中柱,明間置板門。檐下用五踩真昂斗拱,前後檐柱為小八角石柱,前檐柱楷書刊刻對聯“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漢千古;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後檐石柱刊刻對聯“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
軹城關帝廟
山門

拜殿

拜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頂,占地85.14平方米,採用五架抬梁結構,南北通透。

關帝殿

關帝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頂,占地130平方米,保留金代構件和特徵,採用金代典型的減柱造法,施用兩根前金柱支撐屋頂。檐下用真昂斗拱,灰瓦屋面,坡度平緩,表現了早期建築的風格特徵。
軹城關帝廟
關帝殿

西配殿

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前廊式建築,占地84.5平方米。
軹城關帝廟
西配殿

文物遺存

重修關王廟碑,高1.45米,寬0.67米,厚0.24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立。碑文記述關帝廟建於金大定二年(1162年),至明代破敗嚴重,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村民張鸞等倡議,各捐己財,用一年時間,維修了正殿、山門及東西配殿。
軹城關帝廟
重修關王廟碑

歷史文化

關公文化

《唐會要·卷二十三·武成王廟》記載,唐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太公呂望為武成王,依文宣王置廟,同時充十哲,配七十二弟子,關羽是七十二弟子之一。宋徽宗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明武宗賜關廟為“忠武廟”,明世宗封關羽為“漢將軍壽亭侯”,明神宗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朝廷祭祀儀禮開始形成定製。

活動建設

2022年6月16日,濟源市博物館推出“我來畫‘國寶’”活動,主要圍繞軹城關帝廟等濟源市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展開創作,以素描、油畫、水彩等方式進行繪畫,增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保護措施

1986年11月,軹城關帝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16日,軹城關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軹城關帝廟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東軹城村
東軹城村民委員會
自駕:從濟源火車站出發,途經天壇路、南環路,路程大約11.3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