軹國故城遺址

軹國故城遺址位於濟源市區南約6公里的軹城鎮政府所在地一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軹國故城遺址
  • 地理位置:濟源市
  • 占地面積:面積518萬平方米
軹國故城始建於春秋西漢南北朝曾四度為諸侯封地。因何曰“軹”? “軹”的含義有多種,或指車轂,軸孔,或指車軸端部,或指車廂兩側欄木,總之都與古代車輛有關。軹城其名也確源於此。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以陽樊(今濟源市承留鎮曲陽村),賜晉文公,然陽樊之地民眾不服。於是,晉文公率軍圍陽樊。陽樊大夫倉葛率民眾退聚東南二十里,先把戰車排列起來以禦敵,繼而築城,故名“軹城”。軹城周代為東都畿內地(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戰國為軹邑(先屬韓,後屬魏),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先後封李朝、薄昭、李壽、寇贊為軹侯。其間北朝時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唐貞觀元年(627年),軹縣併入濟源縣。軹國故城地處古代交通要道,軹關陘為太行八陘之一。據故城廟碑載:“古軹國東接覃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一帶古稱懷),西連晉地,南臨南山,背靠濟水,以山為屏,以河·(指泥溝河,古名徐溝水)為帶,誠天造地設之區也,’故城城垣南北長1956米,東西寬2088米,面積518萬平方米。城牆遺蹟長3751米,其中東、南兩城牆保留較完整,高1—9米,寬6—38米。相傳城有九門九關,現已發現城門遺址七處、水門遺蹟兩處。城牆系夯土築成,含春秋、戰國、西漢諸文化層。城內出土文物豐富,有陶、骨、石、銅、鐵等器物。其中以西漢文帝五銖石錢範、石磨盤和置掛兩用銅熏爐較為珍貴。城內里坊設施較規整,西北部的 坡塔坡傳為宮殿區。城中心區的大明寺原為西漢軹侯所建的焚修香院,宋代舍為寺院,元代重修,寺內的中佛殿是河南省現存四座元代木構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